加盟电话:133-3505-7288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即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

即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
即政发〔2017〕40号




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根据《农业部等11部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 ( 农加发〔2015〕5号)、《山东省农业厅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意见》(鲁农生态字[2016]1号)和《青岛市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实施意见》(青农发[2016]5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规范和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为重点,将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康体养生、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海、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突出特色,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打造即墨休闲旅游农业品牌,推动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调节、广泛参与原则,重点突出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创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壮大。


(二)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将我市特色与休闲农业特点相结合,规划多个休闲农业发展精品区。精品区建设要突出本区域农业发展特色合理进行规划,将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有效融合,建设高水平的休闲农业园区,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保护生态,持续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要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原则,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健康发展之路。


(四)多方融合,发展特色。加强休闲农业发展与农耕文化传承、创意农业培育、乡村旅游发展、古城古村传统民居保护、温泉开发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以农为本,打造品牌。休闲农业发展坚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农民为主体、美丽农村为场所,结合我市农业特点,开发特色休闲农业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休闲路线,打造精品休闲旅游示范园区。


三、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80个,休闲农业节会发展到6个,培育青岛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带动受益群众6万户,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构建起“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格局,满足不同层次、规模和群体的旅游消费需求。


(二)工作重点


1.依托资源合理布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规划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发展以“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生态观光、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示范园、示范点,致力打造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以河、海、山、泉等区域为重点,确立“一圈二带三区多点”的空间格局。“一圈”即建立城市周边休闲农业圈。辐射城区周边20分钟车程所辖范围,以马山、盟旺山、小龙山为核心,以市民、工商业者、中小学生为主要消费客源,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体验、科普等消费需求。“二带”即打造沿河临海两条休闲观光农业带。以大沽河沿岸镇村为主线,突出休闲度假、滨河观光、渔事体验、河鲜品尝等特色,通过开发沽河大桥、亚洲第一翻板闸、槐树林、千亩板粟园、沿河大道等资源,初步形成集种植采摘、渔事体验、休闲健身、科普教育、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沿河休闲观光农业集群带;以滨海大道为主线,以我市东部183公里海岸线和海滩、海产、海事文化等丰富资源为基础,发展临海休闲渔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以田横岛、田横祭海节、海洋温泉、海渔体验、海产种养科普为特色,依托国家、省和青岛市沿海开发战略项目,打造融休闲度假、温泉洗浴、海景观赏、海边垂钓、农事体验、海渔捕捞为一体的休闲产业,形成临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群带。“三区”即确立三处休闲观光农业聚集区。以华盛太阳能农庄、玫瑰小镇、龙泉街道众多果蔬采摘园为主,确立三处休闲农业聚集区,发挥高效设施农业和特色果蔬规模化种植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寻源、采摘垂钓、菜园私人订制、果蔬配送等,形成观光体验、休闲健身、赏花采摘等特色休闲农业聚集区。“多点”即建立多个休闲农业示范点。以蓝村稻香村水稻农耕、移风大欧村鸟笼非物质文化遗产、七级双塔、青岛蔬菜示范园、金口金阳光农业生态观光园、田瑞畜牧旅游示范区、钱谷山有机农庄等为重点,打造一批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示范园区。


2.彰显镇村建设特色,丰富服务功能内涵。坚持系统、全面、统筹原则,因地制宜编制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重点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加快开展示范行动,形成“处处有景点、村村有特色”的生态美丽乡村新格局。按照不同发展主题,选取在产业特色、文化特征、历史传承等方面有一定基础的镇村进行重点提升,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和精品示范村。推进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相适宜,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培育打造一批省级和国家级生态特色镇村。坚持突出人文特色,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做好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加强凤凰村、雄崖所村、大欧村等历史文化名村基础设施提升。发挥好历史文化古迹、即墨名人、古城、古村的独特优势,逐步整合既有农宅的型式、体量、高度及色彩,形成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村容村貌,体现韵味,提升品位。


3.实施生态提升工程,发展绿色休闲农业。实施“绿色即墨”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农田、林带和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生态间隔体系。实施“四荒”、沿河、沿海等植树造林工程,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增加林木种植面积。统筹建设森林公园、农业公园,进一步拓展绿色空间。加强东部山区景观林规划建设,重点打造红叶观赏区,提升东部观光旅游空间。推广农业生产绿色化,发展“畜牧养殖-沼气-绿色种植”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注重生产过程生态化管理。优化畜禽养殖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高产、高质、高效、高端畜牧业,鼓励“畜牧+休闲旅游”“畜牧+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现代渔业,规划建设海上牧场、海洋公园。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倡导绿色加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全过程可追溯。


4.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休闲农业典范。坚持典型引路,重点围绕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农耕文明传承新方式等,加大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逐步培育推荐国家、省和青岛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典型。开展美丽田园、休闲农业示范点、美丽乡村等创建活动,引领全市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蓝色证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体系,加大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引导休闲农业经营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升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文明、诚信、优质服务。
【政府扶持政策】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