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意见
鄂政发〔2015〕23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鄂政发〔2019〕7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江汉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挖最长的人工运河,连接荆州市(荆州区)、荆门市(沙洋县)、天门市、潜江市4市2县(区)的11个乡镇,沟通长江和汉江,形成810公里的内河航运圈。为加快推动江汉运河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紧紧把握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所带来的历史机遇,推进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是“两圈两带”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也是加快江汉运河沿线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推进沟通两江、辐射江汉平原腹地的“黄金水道”建设,有利于探索现代水利工程与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有利于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加快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江汉运河融合两圈、连接两带的区位优势,依托江汉运河水道及沿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等生态产业为支撑,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方式,通过资源整合、整体开发、协同发展,着力将江汉运河沿线打造成为人水和谐、古今交融的生态文化旅游风光带,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现代水利融合发展的经济带,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生态建设的示范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协同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考虑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既要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又要因地制宜、彰显区域特色。
生态为基,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监管,提升运河沿线生态服务功能,坚持生态建设和保护性开发并重,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产业支撑,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培育,积极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农业,促进现代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支撑作用。
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江汉平原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大力促进兴业富民、兴河富民,不断提高江汉运河沿线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发展目标。到2020年,江汉运河沿线旅游交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旅游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江汉运河沿线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成为农业产业的主导,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远期展望,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示范带,旅游景点、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旅游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沿线地区的支柱产业,对关联产业发展和农村就业的带动作用突出,村镇建设特色彰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重点任务
(五)大力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沿河公路建设,强化公路与城镇主干道的衔接,重点加快枣潜高速、环长湖(含庙湖、海子湖)公路等项目建设,推进回旋水域、航运码头及物流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因江汉运河阻断水系的恢复重建以及沿岸农田灌溉设施的配套建设。推进旅游公路、旅游码头、绿色景观廊道、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标识标牌、自行车道、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六)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充分利用和挖掘江汉运河沿线楚文化、三国文化、自然田园风光、现代水利工程、江河湖泊等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荆楚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快建设运河生态长廊、荆州大遗址保护区、纪山楚墓群文化遗址公园、沙洋农场反腐倡廉教育体验基地、龙洲垸和兴隆生态旅游区等旅游景点景区。支持沙洋打造“魅力水城”,依托长湖湿地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建设集体育运动、疗养度假为一体的湖泊水乡风情休闲区。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特色游园、生态农庄、观赏花海等各类景点,打造旅游景点星罗棋布的运河旅游带。
(七)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挥江汉运河沿线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加快粮食、油菜、水产、蔬菜、畜禽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龙头企业带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荆州华中农高区、潜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沙洋双低油菜科技产业园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潜江小龙虾、天门棉花、沙洋油菜、荆州水产等特色农业发展和产业化培育。
(八)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江汉运河两岸绿化景观带建设,加强水源地、湿地保护与修复,重点开展长湖等湖泊的水污染治理,拆除湖泊围栏围网,推行清洁养殖。推进江汉运河沿线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实施防污清淤,保障水体质量。严格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推行清洁种植。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实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江汉运河沿线集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生活垃圾统筹治理体系,到2025年,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和镇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
(九)大力推进特色生态村镇建设。积极引导小城镇结合本地资源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优化镇区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小城镇。重点推进李埠临港工业新城、拍马生态工业园区、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及后港、毛李、高石碑等特色水乡生态镇建设。积极发展绿色幸福村,注重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特色,保持农村自然生态风貌。加强村庄规划,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逐步推广“荆楚派”特色民居建设。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农村交通网络的覆盖水平和通畅程度,进一步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
三、工作措施
(十)规划引领。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编制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发展规划,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等部门负责编制相关专项规划,以规划引领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发展工作。4市2县(区)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
(十一)创新机制。积极引进省内外战略投资者,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江汉运河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商合作机制,分阶段确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管理等领域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探索建立生态协同治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区域互助支持等协调机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