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南通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实施方案的通知【全文失效】

南通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实施方案的通知【全文失效】
通政发〔2016〕42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南通市政府关于公布规范性政策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通政发〔2017〕59号)规定,继续有效

USHUI.NET®提示:根据《 南通市政府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和非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通政发〔2020〕37号规定,继续有效

USHUI.NET®提示:根据《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部分市政府文件的决定》 ( 通政发〔2023〕3号)规定,全文失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通州湾示范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通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14日

南通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实施方案

  根据中央、省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为加快补齐拉长经济社会发展短板,进一步扩大有效供给,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短板领域,突出问题导向,定向精准施策,着力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公共服务、脱贫攻坚、现代农业6大领域补齐短板,培育发展动能,厚植发展优势,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通”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一)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完善。到2018年底,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12公里,复线电气化率超过50%,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35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省干线航道县市通达率达到50%,新增万吨级以上公用泊位6个,南通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3亿吨,新增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40万千瓦,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4000根,海绵城市建成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到2020年底,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满足使用需求,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农村公路、水利设施、管网等薄弱环节和“最后一公里”现象基本消除。

  (二)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民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到2018年底,改造棚户区4.3万套左右,建成19个区域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新增妇产、儿科床位300张,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达到63%。到2020年底,现有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基层健康、养老、人社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达到70%,基本形成“9064”养老服务格局。

  (三)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居质量切实改善。到2018年底,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5微克/立方米左右,市控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优于III类水质的比例达到61.4%,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达到一级A标准,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保持23%以上。到2020年底,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0微克/立方米左右,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72%,市控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优于III类水质的比例达到71.4%,基本完成城市黑臭河道整治,林木覆盖率达到24%,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四)基层服务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到2018年底,创建9所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特色学校,新建和改扩建35所义务教育学校、60所幼儿园,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底,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水平基本满足基层群众生活需求。

  (五)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显著改善。到2018年底,75%以上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50%的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到2020年底,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全部达到7000元以上,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0万元以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得到有效保障,重点片区面貌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

  (六)现代农业发展再上台阶,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8年底,设施农业占比达到20%,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5%左右,旱涝保收田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80%左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84%以上,“全托管”面积达到85万亩以上。到2020年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得到强化,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三、重点举措

  启动实施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公共服务、脱贫攻坚、现代农业6大领域“补短板专项工程”,重点推进8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430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投资1955亿元,2016年投资333亿元。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承载能力。重点推进44个重大项目,5年完成投资1402亿元,其中2016年194亿元。

  1.打造交通枢纽。按照“构建国家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要求,加快建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三纵两横”为骨架的铁路网络,以沪通铁路、宁启铁路二期、盐通客专、通苏嘉城际、北沿江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为契机,打造南通铁路客运枢纽,全面融入国家快速铁路网。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加快“两环四射四通道”高速公路网和“七横九纵”为主的普通干线公路网建设。推进海启高速、锡通过江通道北接线项目建设,推进通洋高速二期、崇海过江通道等项目前期研究。以保障镇村公交安全通行、提升农村居民出行品质为主要目标,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构建江海河联运体系,推进省干线航道建设,增强南通沿江沿海港口对腹地的辐射与拉动作用,提升江海河联运功能。推进九圩港复线船闸及通江连接线、通扬线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加快通扬线海安段、市区段航道整治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完善港口功能和集疏运体系,加快构建以通州湾港区为主体,洋口港区、吕四港区为两翼的沿海港群布局。优化沿江港区布局,加快推进通海港区、如皋港区等现代化公共港区建设。完善空港一类开放口岸功能,加快实施南通兴东机场改扩建工程,拓展干线、强化支线,增加国际航线。〔市交通运输局、铁路办、港口管理局、发改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国投公司,相关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以下重点举措均需相关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加快水利建设。建立健全安全可靠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和水生态保护体系,提升防洪排涝和水资源配置的保障能力。巩固提高流域防洪标准,全面启动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长江河势控制、海堤达标巩固等工程。实施里下河圩区、沿江圩区、红星河、三余低洼区等区域防洪除涝工程。继续推进焦港、通扬运河等骨干河道治理。完善水资源保护体系,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市水利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

  3.强化能源保障。着力构建清洁低碳、智能高效、多层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推进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应用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输配电效率,推进如东(扶海)500千伏、新丰50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推动配电网加快实现智能化,不断增强配电网接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大力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构建“供电能力强、安全可靠、运行经济、供用和谐”的新农村电气化格局。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充电桩1万根。(市发改委、经信委、交通运输局,南通供电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

  4.搭建信息网络。加快构建高速传送、综合承载、智能感知、安全可控的信息基础网络。推进“光网城市”、“光网乡村”建设,城市实现万兆入商务楼宇、千兆入楼、双百兆入户;农村实现千兆入村、百兆入户。城市、农村实现4G全覆盖,4G+技术普及,向5G平滑演进。80%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互联网、网络化协同制造,50%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得到专业服务。(市经信委、通信行管办、文广新局)

  5.提升管运能力。进一步提高管网覆盖率,提升管网输送效率和安全性。构建稳定多元的天然气供应体系,新建200公里燃气输气管道、南通北LNG应急调峰储配站等项目。提高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加大老旧管网改造力度,有效降低管网漏损率。完善市、县城区雨污分流和污水管网,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加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规划和储备,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市城乡建设局)

  6.完善市政设施。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启动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城市公共停车场,新建立体停车设施,推进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建筑内部停车场改造,加快推进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建设。加快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市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规划局、城管局、水利局)

  (二)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提高群众幸福指数。重点推进18个重大项目,5年完成投资266亿元,其中2016年79亿元。

  7.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城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大力推行货币化安置,做好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稳步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更新提升,全面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推动住房发展向“住有宜居”目标迈进。(市房管局)

  8.发展医疗卫生。大力实施“健康南通”战略。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引导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健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区域性中心医院、镇(街道)和村(居)社区卫生机构五级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着力推进卫生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县级公立医院升级改造,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区域医疗集团、医联体建设,引导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和社区延伸,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妇科、儿科、精神科、康复科等专科能力不足问题,加快推进诊疗收治能力扩容提升。(市卫计委、发改委、规划局、财政局)

  9.加强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26000张。推进如皋中国长寿城养老产业园区、如东小洋口健康产业园、海门国际生态岛AARC养生养老基地——鸿泰·乐颐小镇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养老养生品牌。强化社区居家养老基础性地位,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鼓励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兴办老年护理院,增加护理型床位数量,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以及商业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基本照护保险制度。〔市民政局(老龄办)、发改委、卫计委、人社局〕

  10.健全社保体系。加强基层人社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层社保服务标准化、信息化,提升电子化服务水平。推进异地就医一卡通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范围,提升异地就医费用结算效率。(市人社局)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推进13个重大项目,5年完成投资25亿元,其中2016年9亿元。

  11.加快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进行强制性保护。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规范入海排污口设置,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开展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完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打造市级美丽乡村50个以上、江苏最美乡村10个以上,切实改善农村人居质量。(市环保局、城乡建设局、水利局、农委,市委农办)

  12.实施清水行动计划。完善“双水源”体系建设,提高水功能区达标率,系统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近岸海域水质保护。组织开展重点区域、行业水污染治理,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开展城乡河道集中整治行动,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加快城镇生活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市环保局、城乡建设局、水利局)

  13.实施蓝天行动计划。以PM2.5防控为重点,加强工业废气污染协同治理,推进100MW以上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建设,开展非电行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控制扬尘污染,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开展交通污染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全面淘汰黄标车,努力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市环保局、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发改委、经信委、交通运输局、公安局)

  14.实施绿地行动计划。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管理,鼓励涉重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危废焚烧处置填埋项目建设。建立污染土壤修复制度,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