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33-3505-7288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的通知
成办发〔2021〕84号
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9月8日  
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 ( 国办发〔2019〕40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体育强省要求,加快推进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八次、九次全会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紧扣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战略目标,践行“办赛”“营城”“兴业”“惠民”体育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提升国际体育赛事承载和承办能力,增强成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为全面提升成都发展能级、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与世界赛事名城相匹配的赛事体系基本形成,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高等级赛事50项以上,赛事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超过300亿元,体育赛事成为成都发展“新名片”;建成以天府绿道为纽带,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本市运动员对国际大赛的国家贡献率稳步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800亿元;世界赛事名城特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对优雅时尚的城市精神塑造,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更加彰显。  
——到2030年,建成世界体育名城。体育实现全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人运动、人人参与体育竞赛成为“像成都人那样生活”城市形象的重要象征,体育在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经济生产力、市民健康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城市发展增添新活力,为城市能级提升提供新动能。  
——到2035年,建成世界生活名城。体育成为世界生活名城核心内容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标志性事业,成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张闪亮城市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体育作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城市与世界交往交融的桥梁纽带。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彰显公园城市底色的健身活力之都。倡导健身是推动运动成为市民优雅时尚的生活方式、促进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手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天府绿道为纽带,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在体育参与中收获健康,让城市因运动而充满活力。  
——建设全域运动空间体系。结合“青山绿道蓝网”城市空间体系,坚持建改并举,重点推动“家门口”运动空间建设。着力推动体育设施植入天府绿道,积极打造生态价值转化承载空间,提升公园城市运动活力,将天府绿道打造成为全球闻名的体育地标。结合市民健身习惯,打造一批体育功能各异的“绿道健身示范段”。加强美丽乡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实现基层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土地集约复合利用,整合社区文教体医养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可改造边角地、可共享商业综合体等增加健身设施供给,优化完善“15分钟健身圈”。挖掘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潜力,完善绩效评价及资金补助政策。加强无障碍设施、休闲驿站、智慧信息服务等配套设施设置,提高各类体育设施资源利用率。  
——建立多层次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构建以跑步、自行车、游泳、球类运动等为主体,以山地户外、水上运动、冰雪运动和汽摩运动、低空运动、极限运动等新兴时尚运动项目为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做强做响“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不断扩大“天府绿道健康行”“社区运动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影响力。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开展职工工间健身活动,指导老年人科学健身,支持残疾人体育发展,体现“运动成都”的人文关怀,彰显“全龄共享·友善公益”的城市气质。  
——提升天府新市民健康素养。加快市、区(市)县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等方面作用。推广集运动营养、科学健身、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主动健康管理新模式,加快体育医院和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建设。依托“运动成都·体育生活地图”,打造特色化、智能化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平台。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健康评价公益服务,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推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帮助每位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养成终身运动习惯。   
(二)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赛事之都。赛事是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核心,是提升城市能级的强劲引擎。着力建立赛事体系,构建场馆体系,提升赛事品质,充分发挥赛事在打造城市品牌、推动产业发展、点燃参与热情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形成成都竞赛表演业的整体优势。  
——建立科学系统的赛事体系。高水平办好“五大赛”,构建由国际顶级大赛、高水平职业赛事、特色自主品牌赛事构成的多层次体育赛事体系,鼓励社会主体多元化参与赛事体系建设。支持路跑、水上运动、山地户外、冰雪运动、航空运动、极限运动等新兴时尚项目举办职业赛事。积极培育和发展“一带一路”“天府绿道”“熊猫杯”“龙泉山”等本土品牌系列赛事,鼓励举办“一区(市、县)一品牌”赛事。加快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形成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相互衔接、重点项目全覆盖的分层分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充分结合体育场馆设施、自然资源禀赋,合理优化赛事时空分布,扩大赛事能效。深化体育赛事改革,加快“认定—评估—扶持”体育赛事一体化支持体系和一站式服务建设,构建创新全面的管理体系。  
——构建高效优质的场馆体系。推进天府奥体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等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市场主体借鉴金强国际赛事中心模式,投资、建设、运营体育服务综合体。加快推进高水平运动训练基地建设,谋划推进成都天府国际竞技训练基地、天府国际乒乓球公园、中国棋城棋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高规格国际体育交流设施的规划建设。以成都大运会后大型体育场馆可持续利用为目标,谋划导入5G、AI、VR、8K等高新技术,提升体育场馆智慧化服务水平,培育一批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主体和服务品牌。  
——高标准打造独具成都气质的赛事品牌。对标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办赛标准,引导各类办赛主体不断提升赛事品质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全面提升办赛、参赛、观赛体验,从场地、资金、人才、安全等多方面着手,巩固坚实有力的赛事保障体系。以体育赛事为合作平台,促进体育赛事与旅游、文化、科技、会展、餐饮等领域深度融合。围绕体育赛事延展举办赛事嘉年华、明星表演赛、群众互动等配套活动。   
(三)建设辐射全球的体育创新资源配置中心。体育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是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功能。不断增强体育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提升世界赛事名城的区域辐射力、全球影响力。  
——提升体育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资本、人才、数据等核心要素在体育创新中的作用,实现体育以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通过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新体育产品业态和服务模式。吸引一批国际性体育组织和体育龙头企业落户成都。完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体育人才参与成都竞技体育发展,打造国际合作框架下的竞技体育人才聚集地。大力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体育明星,支持本市知名体育人士任职国际国内体育组织。创办体服会等品牌展会,创建成都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促进各类体育要素资源汇聚流通。  
——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全面启动智慧场馆建设并投入使用,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打造“运动场即摄影棚”的示范性智慧场馆。强化场馆与市民的数据联动,智能化分析全人群、全年龄段人群健康数据,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匹配度。挖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科研潜力,围绕竞技训练、科学健身、体育教育培训、赛事运营开发等领域构建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科学智能训练体系,推动智能穿戴设备应用于日常训练,促进运动医学等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利用,提高对优势项目、重点运动员的科技服务能力。  
——打造智能体育高地。大力发展“体育+互联网”“体育+人工智能”“体育+大数据”等体育新经济,积极拓展线上健身、智能赛事、智能场馆、智能体育用品等智慧体育新业态,开发智能健身场景和产品,推进体育产业“上云用数赋智”。鼓励设立智能体育产业园,加快扶持一批智能体育休闲与培训服务企业、智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体育数字平台服务企业,鼓励智能体育专利成果转化。巩固电竞游戏产品研发优势,加快引进、培育电竞职业俱乐部和职业赛事,推动建设产业链完备、业态丰富的电竞产业生态圈,建设世界知名的电竞文化之都。   
(四)打造时尚魅力的体育消费中心。体育消费对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引领性作用。加快扩大体育消费新供给、营造体育消费新场景、构建体育消费新业态,让消费者感受蜀都味、国际范的公园城市体育魅力。      ——扩大体育消费新供给。构建体育市场主体梯度孵化体系,发展壮大体育消费平台型企业,建设国家体育消费中心城市。推进重点体育企业招引计划,引进一批带动力和辐射力强的产业项目。鼓励发展体育主题乡村民宿、体育主题乐园,大力推动夜间体育、假日体育、体育会展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深度开发全年龄段生活性体育服务,满足大众新需求,促进新兴生活性体育服务业成长。  
——营造体育消费新场景。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将体育消费场景与户外游憩、微度假、田园生态旅居、休闲餐饮等业态叠加,传播具有成都生活美学特征的体育消费文化理念和价值。推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球类运动、定向越野、棒垒球等运动项目的设施、组织、赛事、活动全面植入绿道体系,构建绿道体育消费新场景,创新培育打造一批彰显公园城市特色的体育消费示范场景。鼓励发展全时段体育消费业态,鼓励在特色商业街、健身步道开展夜跑、夜骑等夜间健身活动。优化职业俱乐部、体育赛事、体育服务综合体的产品供给,打造集文化宣传、旅游推广、观赛服务、住宿餐饮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消费场景。  
——构建体育消费新生态。定期发布体育市场和体育企业产品供给需求机会清单,支持体育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制定市、区(市)县两级体育消费促进政策措施,形成多层次、特色化、差异化的促进体育消费政策体系。加强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打造运动成都大数据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开放性公共空间,开设休闲文体专区等常态化消费场所。加强体育组织、体育企业及从业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健全体育消费信用体系和体育市场监管方式,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   
(五)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户外运动休闲中心。户外运动是绿色低碳、健康时尚的现代休闲生活方式,是成都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依托成都“生活城市”基因和“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自然禀赋优势,优化户外运动空间布局,积极打造户外运动休闲生活品牌和国际体育旅游目的地城市,努力提升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能级。  
——优化户外运动空间布局。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龙门山片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为依托,积极引进登山、徒步、赛艇、马术、滑水、潜水、攀岩、滑雪等户外运动社会体育组织和市场主体,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户外运动赛事活动集聚区。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同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依托天府蓝网、天府绿道、川西林盘、西部旅游轨道交通环线等重点工程,积极建设户外运动休闲设施,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休闲产业。  
——打造户外运动休闲生活品牌。推动徒步、路跑、骑行、定向越野、水上运动、山地运动等户外运动项目普及化、规范化、全域化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天府文化特色、公园城市特点、成都生活美学特征的户外运动休闲生活品牌。依托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龙门山片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户外资源,策划打造有影响力的自行车、山地越野等品牌户外赛事。数字化统筹户外运动设施、项目、线路、活动等内容,整合户外运动活动发布、检索、预订、分享、安全提醒等功能,建设具有成都特色的全域智能户外运动消费服务平台,优化户外运动体验。  
——建设国际体育旅游目的地城市。重点打造西岭雪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