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温政办〔2015〕120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温政发〔2022〕17号)规定,继续有效。
USHUI.NET®提示:根据《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温政办〔2025〕1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加快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及时救助身份不明、无能力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急重危伤病患者,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15号)和《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4〕14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目标,按照层级管理和属地负责原则,在市、县(市、区)两级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明确基金管理机构,规范筹资机制和疾病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高效、有序地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无能力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患者实施应急医疗救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疾病应急救助基金设立和筹资
(一)基金设立。市本级设立市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承担我市省、市级医院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募集和拨付功能。各县(市、区)分别设立本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承担本级医疗机构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募集和拨付功能。
(二)基金筹资。市本级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疾病应急救助补助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筹资。资金规模原则上参照辖区人口规模、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应急救治发生情况等因素确定。鼓励社会各界向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捐赠资金。境内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然人捐赠的资金可按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
三、疾病应急救助对象、基金支付范围和支付流程
(一)救助对象。2014年12月13日后,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无力支付相应医疗费用的患者为救助对象。
(二)基金支付范围。
1.无法查明身份且无力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患者所发生的急救费用。
2.身份明确但无力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患者所拖欠的急救费用。先由责任人、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各类保险,以及公共卫生经费、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医疗救助基金等渠道按规定支付。无上述渠道或上述渠道费用支付有缺口的,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给予支付或补助。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不得用于支付身份明确且有经济负担能力但拒绝付费者的急救医疗费用。
(三)支付流程。
1.救助申报。县(市、区)级医疗机构对其因紧急救助所发生的费用,按照属地原则向所在地县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申请基金支付。省、市级医院对其因紧急救助发生的费用向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申请基金支付。
2.条件审核。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牵头,会同同级公安、人力社保、民政等部门,根据医疗机构提交的支付申请和有关证明材料,按照职责分工对应急救助患者身份进行认定,对是否符合支付条件进行审核。
3.资金核报。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牵头,会同同级财政、公安、人力社保、民政等部门,每季度对各医疗机构申报的疾病应急医疗救助案例进行定期审核并确认救助金额。
4.资金拨付。各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收集同级各有关部门审核同意的资金核报材料和审核意见,于10个工作日内将核准的医疗费用直接拨付至各医疗机构。对经常承担急救工作的定点医疗机构,可采取先部分预拨后结算的办法减轻医疗机构的垫资负担。
5.资金追偿。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向医疗机构支付急救欠费后,经查明患者身份或查实患者有经济负担能力、有其他支付渠道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向患者追偿欠费,并将追回资金退回疾病应急救助基金。
四、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和监督
(一)基金管理。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由本级财政部门会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基金管理机构共同管理。基金管理机构可从医保经办机构、医疗救助经办机构、红十字会、慈善总(协)会等机构中选择。市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确定为温州市慈善总会,各县(市、区)的基金管理机构由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基金管理机构要严格遵循公开、透明、专业、规范的原则,切实加强基金管理。
(二)基金监管。成立由本级财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医学专家、捐赠人、媒体人士、群众代表等组成的基金监管委员会,负责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