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政府关于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进智能制造的实施意见
通政发〔2015〕5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
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激发企业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技术改造在创新引领技术升级、调整存量做优增量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更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最近一系列重要会议部署,主动适应国际需求调整、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坚持企业技术改造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更大力度、更高水平开展技术改造,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示范工程为引领,以提高劳动密集型领域劳动生产效率、提高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为核心任务,着力提升我市企业智能制造整体水平,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落实“南通市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以项目推进、工程示范、行业推广、中介参与、考核评价为主要手段,大力提高企业家的积极性,深入推进“智能车间”建设,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市产业国际竞争力。围绕“四新应用”,加大技改投入,力争技术改造占工业投入比重提升2个百分点,积极推进“智能车间”建设,每年创建10~20个市级“智能车间”示范企业。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企业主体原则。以调动企业积极性作为工作的落脚点,精心做好试点示范,积极牵线搭桥,推动技术与实业对接,让智能制造参与各方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用足用好专项资金,真正体现“正向激励”,鼓励龙头企业探索、先行,积极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二)坚持创新引领原则。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并通过典型示范、行业推广,实现全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坚持统筹推进原则。智能制造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认真贯彻绿色发展、工业创强、倒逼转型、改革创新等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智能制造实现减员增效,同时促进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装备领域智能化,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围绕本地化应用,积极发展精密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设备等智能化装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着力解决智能工控系统本地化问题。搭建本地智能装备生产企业与应用项目对接平台。推进智能研发设计,推动研发设计与生产联动协同,应用图形化建模、快速成型与虚拟仿真等智能化设计系统,开展众包设计与定制服务,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研发设计体系。推进智能生产,采用自动识别、在线监控诊断、自动报警、数据挖掘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制造执行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及数字化控制系统,提高在线监控、故障诊断和分析水平。推进智能管理,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深入推进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集成,促进生产与销售、业务与财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联动协同。推进智能服务,应用产品性能监控、物联网智能终端技术,提升产品的智能运行、诊断与维护水平,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互联网主动营销与服务平台;加强客户行为分析,推行小批量定制生产模式,促进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二)加快智能制造支撑能力建设。增强先进技术装备研制能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突破关键共性环节,组织重点领域质量攻关;以汽车、电子、工程机械、数控加工、食品、医药等领域为重点,开发一批焊接、涂装、装配、搬运等专用机器人,提升高性能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器、RV减速器的自主配套能力;自主研制高精度复合型数控机床、三维增材制造装备、专用智能设备、智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开发食品、医药、纺织、消费类电子产品等智能卡化生产线;开发固体废弃物智能化分拣、智能化除尘、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等节能环保装备。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发展水平,着力突破高端服务器CPU、专用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嵌入式系统、工业大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关键设计工具软件、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建设智能制造平台,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支持能够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智能制造咨询服务企业;加强公共技术平台、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技术研发、技术交易、咨询评估、检验检测、人才培训、专利信息分析利用等服务;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支持建设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推进电商拓市,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市场开拓、供应链管理和创新服务,建设一批行业特色B2B电子交易平台和面向行业生产要素配置及供应链管理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小微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拓展市场。
(三)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在产品中嵌入传感器、数控装置及控制系统,推动信息技术与产品的渗透融合,丰富产品功能,提升产品性能;鼓励发展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产品,增强新型消费类信息产品的供给能力。开发绿色节能产品,在产品全生命周期推行生态设计模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使用,积极发展高能效等级环境标志产品,提升产品能效环保低碳水平。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以提高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电等重点消费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为目标,促进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溯源系统;以提高重大装备可靠性为目标,促进装备制造企业采用先进制造工艺,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打造商标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推进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工程,加强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
(四)加快实施重点示范工程。实施机器人研制应用示范工程,加大工业机器人集成研制应用力度,推进智能物流立体仓库系统、电器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激光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等领域机器人的示范应用,总结推广典型应用案例,加快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步伐。实施智能车间建设工程,研究制定智能车间标准体系,加快智能车间认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生产车间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