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徐州市政府关于加大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意见

徐州市政府关于加大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意见
徐政发〔2015〕37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徐政发〔2017〕63号规定,继续保留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战略决策,充分发挥技术改造在引领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创新、加速提质增效、推进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更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徐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依据《 省政府关于更大力度实施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意见》 ( 苏政发〔2015〕29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徐委发〔2014〕44号)等文件精神,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国家、省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的新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引导企业更大力度、更高水平开展技术改造,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更加注重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以示范工程为引领,以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手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响“徐州制造”品牌,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到2017年,技术改造水平明显提高,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占工业投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每年新增工业技改投资300亿元以上,工业技改投资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投资占比不断增加。

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高,创建10-15个“智能车间”,“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30家、“两化融合”试点企业达到200家;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5%以上;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全覆盖,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生产、管理、营销等创新活动的比例达到60%以上,智能协同制造、O2O服务模式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全面推广;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快速崛起,“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贯彻,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取得重大突破。

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高,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使用率由目前不足10%提高到35%以上,实现年节能能力15万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降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降低12%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大幅增加。

质量效益水平明显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高,其中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以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节能环保装备等重大装备为重点,加快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跟踪服务等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应用。推进智能研发设计,应用图形化建模、快速成型与虚拟仿真等智能化设计系统,开展众包设计与定制服务,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研发设计体系;推进智能生产,采用自动识别、在线监控诊断、自动报警、数据挖掘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制造执行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及数字化控制系统,提高在线监控、故障诊断和分析水平;推进智能管理,加快推进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集成,促进生产与销售、业务与财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联动协同;推进智能服务,应用产品性能监控、物联网智能终端技术,提升产品的智能运行、诊断与维护水平,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互联网服务平台。

(三)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对生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以源头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机电产品再制造为重点,组织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改造工程,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实施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推动重点用能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推进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提标改造,推进电力行业采用超低排放技术设备改造燃煤机组。现役干法水泥生产线全部实施低氮燃烧,熟料生产规模在4000吨/日以上的全部实施脱硝改造。2017年底前,所有干法水泥生产线完成脱硝改造。

(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发展大吨位工程机械高端系列、工业机器人、聚光柔性等新型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刻机等产品。开发绿色节能产品,积极发展高能效等级环境标志产品,提升产品能效环保低碳水平。推行先进质量管理,促进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溯源系统。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

(五)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着力推动重点行业电子交易平台、云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平台等特色平台做强做大,大力培育发展自营和第三方电商平台。支持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领域融合发展,鼓励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支持有条件企业加快平台化、网络化转型,迅速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力争实现互联网经济跨越发展。

(六)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绿色智能制造平台,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公共技术平台、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技术研发、技术交易、咨询评估、检验检测、人才培训、专利信息分析利用等服务;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支持建设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七)加快实施重点示范工程。实施机器人应用示范工程,加大工业机器人集成研制应用力度,推进智能物流立体仓库系统电器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激光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等领域机器人的示范应用,加快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步伐。实施智能车间建设工程,推动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实施节能改造示范工程,支持钢铁、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综合采用节能技术及高效节能系统,实施节能改造。实施减排改造示范工程,在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支持企业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烟尘排放在10mg/m3以下的工业炉窑除尘技术、1000MW等级及其以上机组电袋复合/湿式静电除尘技术、重金属超磁分离处理一体化技术、活性炭吸附-电解技术等实施减排改造,减少工业PM2.5、氮氧化物、废水等污染物排放。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