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本市贯彻国家计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本市贯彻国家计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沪府发〔2022〕15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关于本市贯彻国家计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24日

关于本市贯彻国家计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计量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为更好贯彻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加快构筑上海计量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本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现高水平计量自立自强为方向,以深化计量改革为抓手,以构建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为依托,全面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为民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计量服务可及性,强化民生计量监管,提高市民满意度,保障社会公平公正。

  2.突出战略导向。积极应对科技、产业变革和国际测量技术规则与格局重构挑战,加强计量系统性谋划,服务国家战略在上海实施。

  3.强化创新驱动。推动计量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计量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实施计量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4.深化融合协同。积极参与国际计量交流与合作,推进计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计量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推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上海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计量科技实现新突破、产业计量彰显新成效、城市治理迈开新步伐、法制监管取得新进展。计量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作用显著提升。

1.png

到2035年,通过计量科技创新和计量赋能高质量发展,本市计量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完备,形成以量子计量为核心、科技水平一流、符合国际化发展方向、具有上海特色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二、加强计量科技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一)加强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

  前瞻布局一批精密测量领域战略性和基础性前沿项目,解决重大计量科学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测量程序与有效性评价、测量不确定度等理论研究。围绕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量子技术新原理新途径、量子传感和芯片级计量标准技术,积极参与国家“量子度量衡”计划,建设上海市量子测量实验室。

  (二)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

  开展计量标准和计量测试装备的数字化改造和技术研发,制定数字计量技术规范。加强以区块链、时间戳为基础的计量数据防篡改、防伪技术研究,推广数字校准证书。推进数字计量实验室应用示范,实现自动和智能计量。推动以计量数据为驱动的“大云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创新。

  (三)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

  加快发展在线、远程、多参数综合量、极值量和生物计量等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加强标准物质在制备、定值、保存、溯源评价及量值传递应用等方面全寿命周期、系统性研究与评价。

  (四)加快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突破

  加强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计量技术攻关,开展计量软件、智能仪表功能安全与算法测评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具有生物兼容性及可编程的空间三维结构标准器件。

  (五)打造高水平计量科技创新生态

  依托华东国家计量测试中心,推动上海新一轮全方位、高水平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瞄准未来产业领域测量难题,积极布局重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高端装备精密检测、智能传感、生物计量、生命尺度精测、高频天线等领域国家和市级现代先进测量实验室。推动计量科技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努力打造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现代先进测量技术应用平台。

  三、加强产业计量服务,赋能高端产业升级引领

  (一)深化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

  培育建设微纳芯片、集成电路材料、生物医药、智能仪器仪表、氢动力装备、机器人等领域国家和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实施从关键计量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业化的一体化推进。鼓励高校等多元化主体参与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加强与本市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衔接配合,充分发挥计量对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支撑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产业发展

  围绕大型装备关键制造环节,开展五轴精密测量等技术研究,加快建设适应复杂结构尺寸的计量基础设施。加强大型空间对接机构、大型卫星天线、大型运载火箭舱段和贮箱等数字化测量技术研究,完善多维矢量力和大空间下大型尺寸量值溯源方法,形成复杂工况下动态压力、动态温度、高真空、超低温等计量测试能力。开展卫星在轨微振动地面测试系统原位校准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海洋工程装备、深海探采装备、海底科学观测系统、船舶动力系统等领域计量测试技术攻关。

  (三)加快三大先导产业关键计量技术攻关

  全面掌握纳米尺度计量测试技术,提升集成电路制造、封测、材料与设备等领域计量保障能力。围绕生物制品、创新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以及智慧医疗等领域开展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人工智能计量基础理论、评估方法和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人工智能算法、语音识别、智能芯片、智能传感等方面测量测试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重点领域计量技术规范研制,开展测试评估。

  (四)提高重点产业计量保障水平

  实施上海市重点产业发展计量支撑工程,提升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测试能力。攻克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产业的计量测试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技术领先、面向产业化的专用计量测试装备和测试方法。

  (五)服务高端仪器仪表行业发展

  加强高端仪器仪表核心控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术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研制毫米波雷达传感器、超声波换能器、电磁力配衡重量检测器等关键核心器件。推动仪器仪表测试评价第三方认证,支持建立高端仪器仪表测评机构。打造智能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园区,培育若干获得“上海品牌”认证的高端仪器仪表。

  (六)提升企业计量能力

  引导企业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鼓励其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深入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和工业企业计量标杆示范活动。对企业新购置符合条件的计量器具,按规定落实国家相关税收政策。

  四、提升计量精细化管理水平,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一)加强民生计量工作

  实施计量惠民工程,重点开展农贸市场、医疗机构、加油站等场所和生态环境监测、供水、供气、电力等领域计量监管。加强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监督检查,强化网络交易计量监管。开展粮食收购计量专项检查。持续推动健康计量进社区和光明计量进校园活动。

  (二)服务人民健康和安全

  加快医疗健康、公共卫生、食品安全领域计量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围绕疾病防控、毒品及代谢物、新污染物、营养与保健食品、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开展关键标准物质和测量技术研究。推进医疗机构计量示范单位创建。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气象等安全生产相关计量器具研制和监管。开展违法鸣号抓拍、微光和无光电子警察等执法监管设备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应用。

  (三)提高交通运输计量保障水平

  面向轨道、公路、航运领域的重大工程、重大装备、运输服务计量需求,开展相关计量技术攻关与先进测量装备研发。完善充换电和加氢设施等应用场景和前沿技术的计量测试能力,实践车路协同技术试点和应用。加强轨道交通、港口、道口计量保障,重点服务浦东、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洋山深水港建设。

  (四)服务国际数字之都建设

  加快时间频率标准、分布式可靠时间同步系统等数字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上海计量测试数据中心,创新计量数字化服务与应用。培育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推动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跨行业、跨领域计量数据融合、共享与应用。推动智能传感器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增强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和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

  (五)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建立健全本市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在钢铁、电力领域和崇明区开展碳计量实践试点。建设国家碳计量中心(上海),研制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计量标准,开展碳排放因子测算、蓝碳测算、碳排放城市时空反演等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上海)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数据与碳排放监测数据关联。加强计量测试技术在碳足迹、碳标签、碳交易中的应用,开展碳排放计量审查和能效、水效标识产品监督检查。

  (六)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

  持续开展社(街)区“诚信计量示范”创建,推进粮食收购、食品化妆品和生物医药生产等领域诚信计量示范。建立诚信计量信息公开机制,将诚信计量创建结果纳入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推进分级分类监管。

  五、加强计量法制监管,更好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一)完善地方计量法规体系

  推动《上海市计量监督管理条例》《上海市商品计量管理办法》《上海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加强产业计量、计量数据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研究。

  (二)深化计量制度改革

  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承接国家行政许可事项,为全国复制推广提供经验。积极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规范量和单位使用。加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任务授权“证照分离”改革力度,优化完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等制度。

  (三)探索计量智慧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