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鲁自然资字〔2022〕47号
各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地勘单位主管部门,厅属有关事业单位:
为贯彻《
自然资源部关于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自然资发〔2021〕71号)精神,落实《山东省“十四五”地质勘查规划》,促进我省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现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地质勘查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行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我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省、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培植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努力构建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聚焦需求,拓展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一)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开展黄河流域生态地质调查。调查黄河流域生态地质条件和现状,分析评价地质环境承载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地质支撑。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助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
2.加强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系统调查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赋存状况,分析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圈定优质地下水富水地段。优化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为科学防治地面沉降提供基础依据。
3.推进黄河流域地热资源调查评价。聚焦黄河流域清洁能源需求,加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开展砂岩热储地热回灌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为节能减排提供资源支撑。
(二)服务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1.强化矿产基础地质调查。以国家级重点勘查区及重要成矿区(带)为重点,加强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提高调查精度,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圈定成矿预测区,为勘查找矿奠定基础。
2.加大金和富铁矿勘查力度。加强深部探测,推进胶东金矿区深部勘查和近海海域金矿资源调查评价,扩大资源储量,助力胶东世界级黄金资源产业基地建设;加快齐河-禹城、莱芜、淄博金岭等地区富铁矿勘查进度,新增一批矿产地,提高资源接续能力。
3.加强“三稀”、晶质石墨等其他战略性矿产勘查。深化“三稀”、铀、钛等矿产成矿理论、赋存规律、找矿方法研究,优选成矿有利区,圈定找矿靶区;加强多金属、晶质石墨等矿产勘查,力争实现找矿新突破。
(三)服务生态修复与防灾减灾
1.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地质调查。围绕全省生态保护格局,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建设需求,开展生态地质调查评价,研究生态地质条件和问题,提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对策建议。
2.开展重要矿集区生态地质调查。针对生态地质条件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开展重要矿集区及废弃矿山生态地质调查,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及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支撑。
3.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1:5万、重点防治区1:1万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评价地质灾害风险,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研究形成机理,为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依据。
(四)服务海洋强省建设
1.深化海岸带地质调查。开展海岸带区域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等调查,分析评价海(咸)水入侵、岸线变迁等地质环境问题,为陆海统筹保护与开发、海岸带生态修复等提供地质支撑。
2.加强重要海岛地质调查评价。围绕重要海岛及其毗邻海域,开展生态环境、地下淡水、地热、地质遗迹等调查,分析评价地质环境承载力,为长岛国家公园创建和重要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3.加快近海海域地质调查评价。系统调查海底地形地貌、地层结构、海底底质等特征,评价生态环境状况,为海洋牧场规划建设和近海海域生态修复提供对策建议。
(五)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
1.拓展城市地质调查。探索开展城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等;围绕城市周边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资源、环境、空间等多要素综合地质调查,为美丽宜居城乡建设、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等提供支撑。
2.加强城市地质资料集成共享。建立健全城市地质资料汇交更新机制,推进地质调查、工程勘察、人防工程等地质资料的集成,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
3.强化城市地质工作成果应用。精准对接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加强地质成果应用转化,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大工程选址、智慧城市建设等提供基础支撑。
(六)服务乡村振兴
1.开展特色土壤地质调查。围绕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开展富硒、富锗、富锌等特色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圈定特色土壤分布,加强调查成果应用,助力“一村一品”地标建设。
2.加强旅游地质调查。围绕特色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开展地质景观、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摸清地质遗迹家底,挖掘地质文化价值内涵,助力“一村一韵”品牌创建。
(七)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