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的通知
京政办发〔2021〕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北京市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5月11日
北京市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内涝治理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本市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短板,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完善水务基础设施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首都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问题导向。优先治理已有积水点和积水内涝问题突出的片区,对积水风险点加强监测,按照当年形成的积水点次年治理的原则,滚动推进治理工作。
(二)坚持目标导向。新建区排水防涝设施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及相关专项规划确定的标准建设;建成区排水防涝设施通过实施本方案,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双修”、道路维修实施更新改造。
(三)坚持综合治理。将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与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优先利用自然洼地、绿地、滨水绿带、城市公园、下沉式广场、留白增绿空间等实现雨水调蓄和溢流污染强化净化,发挥综合效益。
(四)坚持深化改革。深化排水防涝体制改革,建立市区分级负责,行业集中统一管理,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排水防涝工作体制机制。
(五)坚持科技创新。加强排水防涝设施自动化监测,构建排水设施物联网智慧化监控调度平台,提升精细化预报预警、精准化模拟调度、智慧化综合管理水平。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重点道路达到小时降雨65毫米不发生积水。中心城区其他道路及新城重点道路达到小时降雨54毫米不发生积水。中心城区溢流口、跨越口在场次降雨小于33毫米时污水不入河。城市排水防涝建设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超标准降雨积水及时有效排除,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取得明显成效。
四、工作任务
通过对流域、单元、管网、排水口等进行系统分析,精准诊断积水原因和溢流污染影响,综合施策、合力共治,逐步建立“源头削减、管网输送、蓄洪削峰、超标应急”以及“贮存调蓄、强化净化、保障水质”的工程体系和高效智慧调度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水平。
(一)提高雨水收集、输送和抽升能力
采取雨箅子“平立结合”改造、更换旋流井盖等措施,进一步扩大道路雨水收集能力。2023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及新城道路雨箅子“平立结合”改造。(市水务局牵头,市交通委配合,各区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市排水集团负责所辖范围雨箅子“平立结合”改造,其他区域由各区排水设施运行管理单位具体实施)
开展路面积水问题排查,对部分因路面原因导致的积水问题,优化调整路面坡向,实施路面改造。2022年底前完成易积水低洼点路面改造。(市交通委牵头,市水务局配合,相关区政府负责)
实施雨水管道提标,改造雨污合流管线,打通45处22公里“断头管”,完善雨水管网系统。(市水务局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交通委、相关区政府配合,市排水集团具体实施)
综合采取提升桥区雨水收集能力、新建调蓄池、扩大泵站抽升能力、建设独立退水管线等措施,解决下凹桥区积水问题。在金安桥、金泰桥、郭公庄铁路桥新建3座雨水泵站,对红领巾桥、四元桥等8座下凹桥雨水泵站进行改造;同步完善雨水泵站进出道路,并实现双路供电。新建晓月苑排涝泵站。(市水务局牵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园林绿化局配合,相关区政府负责,市排水集团等具体实施)
(二)提高区域排水能力
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朝阳区CBD、海淀区马连洼上地清河西三旗地区、丰台区南部及河西地区、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等积水内涝问题突出的片区。其他区梳理辖区内积水内涝风险隐患较大区域,综合施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治理。(市水务局牵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配合,各区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市排水集团和相关区排水设施运行管理单位具体实施)
2023年底前完成重点区域低洼院落排水系统改造,通过调整地面坡度、高程和汇水流向,增设集水井和抽排设施,解决院落积水问题。(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牵头,市水务局、市排水集团配合,东城区、西城区等相关区政府具体负责)
(三)提高雨水蓄滞和河道行洪能力
建设南旱河、坝河口、黄土岗灌渠等蓄滞洪(涝)区6处。(市水务局牵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园林绿化局配合,相关区政府负责)
打通凉水河大成桥、通三铁路桥、水衙支沟(张仪村梅市口路至岳各庄)等19处河道阻水点。(市水务局、市交通委、相关区政府、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按照职责分工和设施权属负责)
(四)提高溢流污染控制能力
针对中心城区雨污合流溢流污染问题,以清河、凉水河、通惠河、坝河考核断面水质全天候稳定达标为约束条件,通过各流域排水系统及河流水质的模拟分析,明确雨污合流溢流污染控制措施,分区域分类型对陶然亭公园等92处合流溢流口实施调蓄净化治理。(市水务局负责,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园林绿化局、相关区政府配合,市排水集团具体实施)
(五)提高综合管控能力
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恢复并增加水空间,扩展城市及周边自然调蓄空间,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划开展蓄滞洪空间和安全工程建设。因地制宜、集散结合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发挥削峰错峰作用。恢复和保持城市及周边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严格保护河湖、湿地、低洼地等自然调蓄空间,不得随意侵占河湖水域。(市水务局牵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配合,各区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
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在用地审批、土地出让、开发建设等阶段,明确排水防涝、调蓄设施等用地范围,落实地块雨水径流管控和竖向管控要求,建设海绵城市。(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牵头,市水务局配合,各区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
修订城市道路绿化带及公园绿地建设标准,使新建道路绿地具备雨水蓄滞和消纳功能。对现有高出路面的绿地,结合道路大修、绿地更新等改造,逐步达到新标准要求。(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交通委、市园林绿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配合)
(六)提高运行管理能力
设立全市统一的雨水口和易积水点标识,准确标注雨箅子位置、管理责任主体及积水范围等信息。加强对排水设施及海绵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化巩固推进“清管”行动成果。完善排水基层治理体系,结合河长制工作,完善水务专员进街道、进社区行动,开展雨箅子“门前双包”试点,建立高效快速的积水处置体系。各区建立责任明确、统一管理的专业化养护队伍,通过装备配置、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等措施提升养护能力和水平。加强排水设施运行、维护、维修等方面的技术和装备研发,切实提高排水设施运维水平。(市水务局牵头,市应急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城市管理委配合,各区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市排水集团及各区排水设施运行管理单位具体实施)
(七)提高预警、调度和应急处置能力
建设城市积水内涝感知系统。实施积水点和排水管网监控,扩大积水点监测范围,感知水位、流量等要素信息。系统整合气象、降雨、水文、排水管网、设施工情等监测数据,实时掌握降雨量、管网充满度、泵站运行负荷、道路积水深度和河道水流水位等状况。对重点排水户开展水质监测。(市水务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气象局配合,各区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排水集团负责)
加强智能化调度。完善共享机制,利用5G、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市区两级相关专业运行单位数据共享。整合运行调度、灾情预判、应急抢险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对排水管网、泵站、再生水厂、调蓄设施、蓄滞洪(涝)区及河道行洪等方面进行协同调度,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智能化水平。(市水务局牵头,市应急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各区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排水集团负责)
完善预警机制。细化预警标准,构建清河、凉水河、通惠河、坝河等流域及城市副中心精细化洪涝预报模型,完善积水内涝监测、预报预警发布与响应机制,利用微信、微博等及时向市民提供雨天出行和道路积水预报预警服务。(市水务局、市应急局牵头,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