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鲁文旅发﹝2021﹞18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2022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 ( 2022-12-30)规定,现行有效。有效期至2026.6.30
USHUI.NET®提示:根据《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布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2023年11月20日》规定,继续有效。
各市文化和旅游局: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推进我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和《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我厅组织制定了《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6月17日
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促进和规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传承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和《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山东省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态及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由省文化和旅游厅审核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第三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四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当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第二章 申报与设立
第五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相关行政区域设立,区域范围为县、地市或若干县域。
第六条 申报和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履行申报、审核、论证、批准等程序。
第七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区域,可以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一)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具有鲜明地域或民族特色,文化生态基础良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存续状态良好,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传承实践富有活力、氛围浓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社会活动,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和参与保护的自觉性较高;
(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实物、场所保存利用较好,其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良性的发展空间;
(五)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制度和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第八条 申请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需经所在地设区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向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申请。
第九条 申请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区市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请;
(二)设区市人民政府同意申请的相关文件;
(三)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
(四)设区市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意见;
(五)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由所在地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编制工作应当广泛听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当地民众意见,吸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文化研究、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
第十一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文化形态形成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现状、鲜明特色、文化内涵与价值的描述和分析;
(二)保护区域范围及重点区域,区域内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物保护单位、相关实物和重要场所清单等;
(三)建设目标、工作原则、保护内容、保护方式等;
(四)保障措施及保障机制;
(五)图表和附录等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 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议,听取申报地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的介绍,进行论证。根据论证意见,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符合条件的申请地区设立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第十三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一年内,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细化形成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经设区市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后发布实施,并报省文化和旅游厅备案。
第十四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应纳入所在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与相关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土地利用、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等专门性规划和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第十五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实施2年后,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省文化和旅游厅根据申请组织开展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根据《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验收合格的予以公示,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第三章 建设与管理
第十六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对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十七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承担以下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化和旅游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制定实施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和保护方式;
(三)负责实施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四)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宣传教育和培训等工作;
(五)评估、报告和公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和成效。
第十八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项目、文化遗产与人文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性,依照确定的保护区域范围、重点区域和重要场所保护清单,制定落实保护办法和行动计划。
第十九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保护当地居民权益,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持重点区域和重要场所的历史风貌。
第二十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妥善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促进记录成果广泛利用和社会共享。
第二十一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依托相关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组织或委托开展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理论和实践研究。
第二十二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存续状况评测和保护绩效评估,制定落实分类保护政策措施,优先保护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实践能力,弘扬当代价值,促进发展振兴。
第二十三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制定相关制度,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资助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
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予以表彰、奖励,采取助学、奖学等方式支持从业者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技艺。
第二十四条 在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应当建设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根据当地实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馆,根据传习需要设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体验中心(所、点)。鼓励将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或符号运用在当地城乡规划和设施建设中。
第二十五条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普及辅导读本,在保护区内的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课程,在职业学校和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