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废止】
舟政办函〔2014〕13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舟政发〔2018〕42号
)规定,保留
USHUI.NET®提示:根据2020年12月14日《 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舟政发〔2020〕33号
)规定, 保留
USHUI.NET®提示:根据《 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舟政办发〔2023〕81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浙江省卫生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5厅局《关于印发浙江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浙卫发〔2013〕79号)精神,切实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各级政府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二)主要目标。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大改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中的作用更加显著;中医药继承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进一步优化和提高;中医药文化更加繁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发展均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与群众需求基本适应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到2017年底,形成具有舟山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
二、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求,配置好中医医疗资源。形成以市、县级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为重要力量,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每个县应举办好一所中医医院,不得随意变更、撤销或改变中医医院性质。
(四)加强公立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县级以上中医院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和设备配置。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巩固三级甲等创建成果,到2015年底,岱山县、嵊泗县中医院力争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应按照国家《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合理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并完善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鼓励县级综合医院争创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
(五)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到2014年底市及两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设置率达到100%;力争到2015年底岱山县、嵊泗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并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六)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机构。贯彻落实《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类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
三、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七)推进中医“三名”建设。按照国家重点建设中医院建设规划和省级中医名院建设标准,重点落实好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中医名院建设。加强全市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专病)和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以名中医科建设为依托,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名中医馆建设,完善名中医评选、考核和管理制度,鼓励开设名中医工作室。
(八)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疗效、价格等优势,提高中医药诊疗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推广应用疗效确切的中医单病种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标准化建设,每个县级中医院力争举办4个省级以上(含省级)中医特色门诊。加强中医药特色制剂的研究开发。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积极参与重大感染性疾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搭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开展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九)引导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加强市级中医院与县级中医院的合作,市级中医院与两家以上县级中医院建立协作办医机制;每家县级中医院至少与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
(十)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运用贯穿到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全过程,推广应用各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掌握并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基层医疗机构要积极拓展和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十一)推动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及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发挥市、县级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的作用,加强中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积极开展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在疾病预防、亚健康干预、慢性病防治等方面运用中医药服务,提高中医药预防保健能力。
(十二)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进程,加快中医药医疗资源、文献、科研数据库的建设,推广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电子病历、基层中医体质辨识电子化等信息技术服务,不断完善中医药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努力打造数字化中医院。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十三)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保证到基层工作和下派锻炼的医学类毕业生中中医类毕业生占有一定比例,市及县级中医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比例达到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要求。健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师队伍,将渔农村中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十四)推进名老中医传承。切实抓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整理总结和继承发扬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