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青岛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废止】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青岛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废止】
青政办发〔2011〕38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 ( 青政字〔2020〕1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关键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89号)精神,加快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面向高端转型升级,提高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时机,按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和品牌化的方向,坚持存量提升和增量培育、主动作为和积极服务、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全面推进和重点支持、定向招商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产业链配套企业,培植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加快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为推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市装备制造业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产业规模实现翻番。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8000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0%以上,产值过100亿元企业10家,过10亿元企业50家。初步构建起以机械装备、汽车、轨道交通、船舶及海洋工程、航空五大板块为重要支撑点的产业格局。
  2.高端装备研制取得突破。以高速动车、新能源汽车、风力和核电等新能源发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精密数控机床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逐步提高自主制造比例,形成一批拳头产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20%以上。
  3.初步形成“海、陆、空、智、新”6大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空:航空装备产业基地;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新:新能源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4.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装备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全部通过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组建一批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发前沿创新技术,高端装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5.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优化研发设计流程,推进设计仿真和优化,建立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平台,构建数字化研发设计体系,规模以上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95%; 重点骨干企业普遍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基本实现全流程集成应用,关键工序数控化比率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深化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产品中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全业务流程环节信息化的协同集成。
  二、发展重点
  (一)机械装备。在抓好传统机械装备转型升级的同时,重点培育发展高端机械装备制造业。
  1.智能制造装备。依托软控股份、佳明测控、雷沃重工、永基重工、华东机械、美光机械、科瑞特等企业,重点发展智能控制系统、新型传感器与仪器仪表、柔性制造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大型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印刷机械、轮胎成套制造设备及控制系统、高效农业机械等。
  2.智能电网设备。依托青变集团、恒顺电气、东软载波、特锐德等企业,重点发展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智能配电设备、智能用电设备及巨型储能设备等。
  3.新能源发电装备。依托华创风能、中科盛创、庄明核电、昌盛日电等企业,以高效节能、清洁环保、智能化为目标,重点发展3.0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核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生物质能发电设备等。
  4.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设备。依托新天地环境、天人环境、海诺水务、大唐海水淡化、华拓电力环保等企业,重点发展城市及工业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设备、脱硫脱硝设备、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设备、资源综合再利用设备、规模化海水淡化设备等。
  5.关键配套“三基”产品。机械基础件:重点发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超大型、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高压液压元件和大功率液力元件,智能、高频响气动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高速链传动系统,高可靠性联轴器、制动器、离合器,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高密度、高强度粉末冶金零件,大型、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等11类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重点发展铸造工艺、锻压工艺、 焊接工艺、热处理工艺、 表面处理工艺、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工艺等6类先进、绿色基础制造工艺。基础材料:重点发展关键金属材料、大型成套装备用关键铸锻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特高压绝缘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用大功率锂电池材料,玻璃纤维材料、高档粉末冶金材料等高品质结构材料;新型焊接材料、超硬刀具材料、环境友好型涂料和润滑剂等高品质工艺材料。
  到2015年,全市机械装备产值达到4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左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产业技术工艺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水平,培育1-2个国际品牌,力争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5项以上,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400项以上。
  (二)汽车及零部件。依托一汽青岛汽车厂、上汽通用五菱、重汽集团专用汽车、青特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中重型卡车、轻型卡车、交叉型乘用车、高等级公路运输车辆、市政作业车、机场油田用车和军用车等;适时引进高档乘用车,积极推进节能环保型汽车研制;重点发展车用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汽车总线控制系统等配套零部件。依托海霸能源、宏耐新能源、乾运高科等企业,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动车(电动客车、轿车、警用车、观光车、专用车等),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形成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
  到2015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5000辆以上,初步形成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
  (三)轨道交通装备。依托南车四方股份、南车四方有限、四方庞巴迪、北车四方车辆研究所等企业,围绕高速、重载、快捷三个方向,重点发展具备节能、环保、安全优势的高速列车、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和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建立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和试验研发体系,全面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国家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为依托,完成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研制,实施轨道交通高端装备重大创新及产业化工程,加速提升牵引传动及控制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轮轴及驱动系统、转向架及动力学技术、制动技术、轻量化技术及气动力学技术的综合能力。
  到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9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23%左右。青岛地区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与制造基地。
  (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
  1.船舶。依托北船重工、武船重工、扬帆船舶等企业,重点发展20万立方米以上LNG船、大型油轮及集装箱船、极地破冰科学考察船及满足IMO、IACS新标准及新规范的新船型;海峡大型高速客货运输船、两岸通航适用型客滚船、江海直达多用途船;大中小兼备的系列化游艇、豪华大型游艇;船用动力设备、电气设备、通信导航设备及甲板机械设备;符合国际新规则要求的节能、环保、安全高效、智能化的船用配套设备等。依托中集集装箱、马士基等企业重点发展干货集装箱、散货集装箱、液体货集装箱、冷藏箱集装箱,以及特种专用集装箱等。
  2.海洋工程。依托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麦克德莫特等企业,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为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制造业。围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以及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等环节的需求,重点发展大型海上浮式结构物、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关键设备与系统,掌握核心关键设计建造技术,提高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化分包能力。
  到2015年,船舶及海洋工程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其中,船舶、集装箱及配套产值600亿元,海洋工程及配套产值200亿元。建成布局合理、产业链完善、国内竞争力较强的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基地。
  (五)航空装备。依托国家有利政策和美国海利、俄制直升机等已落户项目,推进海利B-2B系列直升机、V750无人直升机生产及改型升级,积极引进美制直升机、欧制直升机组装项目,支持直升机研发和整机生产。发展飞机零部件配套产业,以减速器、机身框架、蒙皮、飞行仪器及航空标准件、发动机短舱、水平尾翼配套等为重点,不断扩大机载成品、锻铸件等配套范围和规模,带动航空用新型复合材料、铝合金、电连接器等关键原材料和元器件的发展。
  到2015年,航空装备产值力争达到50-100亿元。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航空产业的重要承载基地,打造以航空研发、航空制造、航空服务、航材物流、航空培训为一体的航空产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的通用航空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