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日照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日政办字〔2022〕10号
各区县政府,各功能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中央、省属驻日照各单位:
《日照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日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日照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培育更多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全市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提供坚强支撑,现结合日照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推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助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瞪羚”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全面提升我市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新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家,累计达到600家左右;新培育认定市级“瞪羚”企业160家,累计达到200家左右;新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0家,累计达到200家左右;新培育认定省级“瞪羚”企业40家,累计达到60家左右;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累计达到30家左右;新培育认定省级及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0家,独角兽企业实现突破。
二、培育对象
1.重点领域。聚焦先进钢铁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新材料、新装备、高端化工、粮油食品、浆纸包装、绿色建材等我市优势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主导产品和技术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从事细分产品市场属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或符合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领域,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有关产品;或属于国家和省市重点鼓励发展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主导产品被认定为省级及以上首台(套)的。
2.培育条件。培育对象须同时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在我市登记注册两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的中小企业;二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等符合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定;三是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1000万元左右,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银行信用、纳税信用和社会信用良好;四是企业不存在提供虚假信息,近2年未发生过生产安全、质量和环境污染事故及受到处罚等情况。
三、工作重点
(一)实施梯度培育,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体系
1.推动优质中小企业层级提升。立足中小企业规模、特征、成长性、创新力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小升规”、“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独角兽”、“小巨人”和“上市后备资源”等6个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建立成长帮扶机制,以总体部署、分级培育、整体推进、动态管理的方式,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发展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国家重点项目引领、创新力提升、数字化赋能等方式,加快培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较强创新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全市形成“专精特新”、“瞪羚”企业以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等企业梯度培育、分级提升的格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区县政府、功能区管委)
2.实行激励奖补政策。对新获得认定的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等荣誉称号的企业,当年度按“亩产效益”评价A类企业落实资源要素配置政策。对新获得认定的独角兽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获得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和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获得认定的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省级“瞪羚”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一次性奖励。制定升规纳统、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企业年度培育提升目标和考核细则,对达到考核基础目标的区县、功能区,视任务完成情况,市财政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功能区管委)
3.做好优质中小企业评价分析。按照工信部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体系的部署要求,从创新力、发展活力、经营效益等方面开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客观评价,为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提供支撑。对具有高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早发现、早培育,推动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集聚,支持服务机构重点提供融资、创新等服务。组织企业填报覆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据库,形成动态调整入库机制,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精准“画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各区县政府、功能区管委)
(二)夯实科技支撑,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创新转型
4.支持大中小企业产学研协同融通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学家团队、“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开展产业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企业发展关键技术需求。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将科研仪器、实验设施、中试基地、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等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提升科技研发资源使用效率。推动工业设计赋能中小企业,大力培育设计订单市场,对承接市内工业设计服务外包订单的省级及以上工业设计研究院,按照设计服务合同实际发生额的50%给予补贴,每年补贴不超过100万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
5.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融合与重塑,鼓励制造业中小企业探索众创、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共享制造新模式,发展大数据营销、体验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变革。引导大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市场,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提供细分环节专业化、精细化配套服务,促进大中小企业共建产业链、互通供应链,助推高成长企业加快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
6.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标准化建设,提高高价值专利创造能力,导入先进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发挥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作用,强化专利技术供需对接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专利申请支持走绿色通道,加快审查进度。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托管、质押融资等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化专业化发展。立足我市“2+4+4”产业体系和区位资源禀赋,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积极参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建设,培育一批产业定位聚焦、配套设施齐全、运营管理规范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鼓励打造集群内共性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服务。对新获得认定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20万元和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获得认定的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励。(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
8.推动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参与开展低碳、节能、节水、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引导中小企业应用高效节能技术工艺装备,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共享制造、柔性制造、精益生产等方式,开展全要素全流程的“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不断聚集,加快促进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大力推行绿色设计,推广绿色标识,引导中小企业使用绿色包装。深入开展绿色制造示范项目推广行动,创建20家绿色工厂、开发50种绿色产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
(三)推进数字赋能,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9.全面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引导优质中小企业加大智能化设备投入,鼓励企业购置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成套生产线、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设备,及开展用于项目的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和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服务。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标准宣贯、现场诊断和供需对接,推广应用场景,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发展局)
10.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布集中的行业领域,逐业梳理生产体系、业务流程、管理架构、经营模式等方面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路径,分别提供精准对路的数字化服务商、平台和解决方案,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深化“数字专员进企业”活动,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的展示与推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一对一”数字化转型需求专业服务。(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发展局)
11.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应用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基础云服务及工业APP,实现基础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核心数据和工业设备、运营管理上云上平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统一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流程优化、经营决策等企业平台。依托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打造面向全行业产业链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数据流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发展局)
(四)强化融资支持,增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后劲
12.创新金融信贷产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专精特新”企业需求,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创新开发“专精特新贷”“小巨人贷”“中长期项目贷”“信用应急贷”“专利创新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备案达到一定额度的“专精特新”企业,适当上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和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授信额度。积极落实延期还本付息和转贷应急政策,推广无还本续贷产品。用好“日照e融”,搭建“专精特新”企业银企对接通道。通过“技改专项贷”贴息、担保费补助和降费奖补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推荐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核心企业“白名单”,扩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覆盖范围。(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人民银行日照市中心支行、日照银保监分局)
13.加大上市培育力度。优选不少于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全市上市后备资源库。重点组织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北交所、科创板和创业板,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新三板”。力争到2025年,新增“专精特新”上市企业5家以上。精选3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挂牌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板”,每年组织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上市挂牌专题培训。按照企业上市前规范改制、上市中、上市后三个阶段,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扶持。(责任单位:市推动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14.加强债权股权融资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主体发行企业债券投向“专精特新”发展领域。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集合票据进行融资。发挥各级财政资金股权投资和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作用,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参加省内外产业投资路演推介,促进社会资本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股权投资力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五)开展精准服务,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15.强化人才培训服务。开展优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搭建各类企业家学习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市对标学习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