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枣庄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枣庄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

枣庄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枣庄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

枣非公组发〔2022〕1号

各区(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有关部门、单位:

《枣庄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枣庄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工  作  领  导  小  组

2022年2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枣庄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上级决策部署,进一步支持我市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根据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上级系列决策部署,紧紧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努力以工业大发展推动经济大提速,以产业大提升实现枣庄大跨越。

二、工作目标

落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八大工程”,围绕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我市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质高效农业等重点产业链,培育一批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壮大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具有行业不可或缺关键地位的“行业小巨人”。

(一)坚持“五量并重”,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2025年,入库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600家以上;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家,累计达到300家以上;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累计达到200家以上;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累计达到20家以上。

(二)坚持“十抓并举”,大力培育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到2025年,培育省级、市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分别达到6个、8个以上;培育省级、市级以上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分别达到4家、5家以上。

(三)坚持自主创新,大力激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力。到2025年,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普遍达到2.5%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普遍达到3%以上,基本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项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平均7%以上,基本实现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建立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坚持梯次培育、动态管理,经过精准培育和服务,引导创新型中小企业向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转型,逐步成长为市级、省级“专精特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年入库培育企业滕州市40家,薛城区30家,山亭区20家,市中区30家,峄城区20家,台儿庄区20家,高新区15家。(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加大政策奖补扶持力度。落实国家、省、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对获得省级以上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项目资金、资源配置、荣誉评定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扶持;对新获得省级“专精特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30万元奖励,同一年度同一企业被认定为同一称号的,不重复奖励,以最高级别给予奖励。(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和推动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链和供应链,配套产业链,鼓励大企业利用“互联网+”等手段,采取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和供应体系等方式,打造产业创新生态;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协作,支持中小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提升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

(四)推进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加快企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步伐,推广“机器换人”,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车间建设,每年评选表彰10家市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每家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促进企业智能化水平提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

(五)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大力宣传推广智能化技改典型模式,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优先推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枣庄市智能化技改大赛,评选智能化技改标杆示范企业;落实市财政技改设备奖补和贷款贴息政策,优先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的智能化技改项目倾斜;发挥市、区两级技改基金带动作用,支持两级技改基金投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改项目。(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金控股集团)

(六)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依托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根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研发应用场景及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丰富平台资源;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沟通协作,以平台为载体,上云、用数,赋能企业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带动相关领域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关键工艺、绿色供应链、开发绿色集成系统、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

(八)优化金融服务水平。引导和支持银行金融机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特色信贷产品;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核心企业“白名单”,扩大应收账款融资覆盖范围;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应急转贷机构降低费率,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库,组织政银企合作对接活动。(市人民银行、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枣庄银保监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