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退役士兵安置实施办法的通知【全文废止】
威政发〔2015〕28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2019-12-19)规定,决定保留。决定保留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重新登记编号,有效期至2024年11月30日。
USHUI.NET®提示:根据《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威海市学校安全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等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威政发〔2024〕13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威海市退役士兵安置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威海市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17日
威海市退役士兵安置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保障退役士兵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退役士兵安置条例》、《
山东省退役士兵安置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威海市行政区域内退役士兵安置的相关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退役士兵是指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的规定退出现役的义务兵和士官。
第四条 退役士兵安置坚持城乡一体、多元安置、统筹兼顾、体现优待的原则。
退役士兵安置实行以扶持就业为主,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制度。
第五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都有依法接收安置退役士兵的责任和义务。在招收录用工作人员或者聘用职工时,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招收录用或者聘用退役士兵。退役士兵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职位的,在军队服现役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接收安置退役士兵的单位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六条 安置地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领导,建立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机制,将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和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国防动员以及双拥考核评比目标体系,将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市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各区市(含国家级开发区,下同)政府(管委)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退役士兵安置工作。
各级机构编制、教育、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
第七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优待退役士兵。退役士兵应当遵守有关退役士兵安置的法律法规,服从人民政府的安置。
第二章 接收与移交
第八条退役士兵安置地为退役士兵入伍时的户口所在地。入伍时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退出现役后不复学的,其安置地为入学前户口所在地;退出现役后复学的,其安置地为入伍时户口所在地。
第九条退役士兵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易地安置,并享受与安置地退役士兵同等安置待遇:
(一)服现役期间父母户口所在地变更的,可以在父母现户口所在地安置;
(二)符合部队有关现役士兵结婚规定且结婚满二年的,可以在配偶或者配偶父母户口所在地安置;
(三)因其他特殊情况,由部队师(旅)级单位出具证明,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批准易地安置的。
第十条 《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施行以前入伍、施行以后退出现役的士兵,执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本人自愿的,也可以按照入伍时国家有关退役士兵安置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退役士兵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本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按照有利于退役士兵就业、医疗、生活的原则确定其安置地:
(一)因战致残的;
(二)服现役期间平时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
(三)是烈士子女的;
(四)父母双亡的。
第十二条 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应当自批准退出现役之日起30日内,持退出现役证件、部队行政介绍信到安置地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报到。
第十三条 安置地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办理退役士兵档案的接收、保管、查阅和转递工作,并建立退役士兵基础信息数据库。
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档案,由安置地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免费管理。
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档案,由安置地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移交给退役士兵接收单位管理。
退休、供养的退役士兵档案,由安置地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移交给相应的服务管理机构管理。
第十四条安置地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在退役士兵档案审核完毕且退役士兵报到后,为退役士兵开具落户介绍信;退役士兵持落户介绍信等相关材料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恢复登记,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办理。
第十五条士兵被开除军籍或者除名的,离队时不予办理退役手续,持师(旅)级以上部队出具的介绍信等相关材料向原户口注销地申请户口恢复登记,不享受退役士兵相关待遇。
第十六条 退役士兵发生与服役有关的问题,由其原部队负责处理;发生与安置有关的问题,由安置地人民政府负责处理。
第三章自主就业
第十七条 安置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为退役士兵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搭建信息网络平台,采取组织职业介绍、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推荐、专场招聘会等方式,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就业。
第十八条 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就业服务、小额担保贷款、个体经营减免费用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安置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支持。
第十九条 对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安置地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发给一次性经济补助。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按照国家规定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二十条 安置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鼓励用人单位招收录用或者聘用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接收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以及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并符合规定条件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税费优惠政策执行。
第二十一条 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入伍前通过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期内不得违法收回或者强制流转;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非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期内其家庭成员可以继续承包;承包的农村土地被依法征收、征用或者占用的,与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同等权利。
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回入伍时户口所在地落户,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没有承包农村土地的,可以申请承包农村土地,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应当优先解决。
第四章安排工作
第二十二条 退役士兵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安置地人民政府安排工作:
(一)士官服现役满12年的;
(二)服现役期间平时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
(三)因战致残被评定为五级至八级残疾等级的;
(四)是烈士子女的。
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退役士兵,在艰苦地区和特殊岗位服现役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工作;因精神障碍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由安置地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第二十三条 安置地人民政府负责符合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的工作安排,保障其第一次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后,发生问题主要由本人与所在单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解决。
第二十四条 安置地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根据省或市人民政府下达的退役士兵安置计划,会同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拟定具体计划,由本级人民政府下达。
第二十五条 承担安排退役士兵工作任务的单位应当按照安置计划,在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开出介绍信1个月内安排退役士兵上岗,并与退役士兵依法签订期限不少于3年的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得以劳务派遣等形式代替接收安置。
合同存续期内单位依法关闭、破产、改制的,退役士兵与所在单位其他人员一同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接收退役士兵的单位裁减人员的,应当优先留用退役士兵。
财政支付工资的各类工勤辅助岗位遇有空缺时,应当首先用于接收由政府安排的符合岗位条件的退役士兵。
国有、国有控股和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在新招录职工时应当提供不少于招收聘用人员数量5%的工作岗位用于安置退役士兵。
第二十六条 非因退役士兵本人原因,接收单位未按照规定安排退役士兵上岗的,应当从安置地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开出介绍信的当月起,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同等条件人员平均工资80%的标准逐月发给退役士兵生活费至其上岗为止。
第二十七条 对安排工作的残疾退役士兵,所在单位不得因其残疾与其解除劳动关系或者人事关系。
安排工作的因战、因公致残退役士兵,按规定享受与所在单位工伤人员同等的生活福利和医疗待遇。
第二十八条 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无正当理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放弃安排工作待遇:
(一)不按照规定时间到退役士兵安置部门报到且超过30日的;
(二)拒不服从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安排工作的;
(三)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下达安排工作通知1个月内,未到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办理安排工作手续的;
(四)办理安排工作手续后,未按规定期限到承担安排退役士兵工作任务单位报到的。
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在待安排工作期间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取消其安排工作待遇。
第五章 退休与供养
第二十九条 中级以上士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作退休安置:
(一)年满55周岁的;
(二)服现役满30年的;
(三)因战、因公致残被评定为一级至六级残疾等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