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33-3505-7288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海洋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全文废止】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海洋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全文废止】
威政发〔2016〕28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威政发〔2021〕11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近年来,我市海洋渔业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仍存在发展方式粗放、科技支撑不足、质量效益不高、市场建设滞后、品牌效应不强、管理不精细等问题。为加快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推进海洋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和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部署,突出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大力推进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拓展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格局,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一是突出质量效益。实行总量控制,压减低效产能,扩大高效产能,将海洋渔业发展重心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到提高质量效益上来。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渔业资源恢复和养护,压缩近海捕捞渔船数量,降低近海养殖密度,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全面引入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理念,创新海洋渔业生产经营,强化现代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海洋渔业由一产、二产为主向二产、三产为主跨越。四是严格依法管理。创新海洋渔业管理体制机制,规范行业准入,强化全环节、全过程、无缝隙、网格化监管,提高海洋渔业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海洋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海洋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海洋渔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海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海产品年产量达到300万吨,实现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1800亿元,第一产业占比由25%降到20%,近海捕捞强度降低20%,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

  二、重点任务

  (一)促进海洋种业创新发展。市及各区市(含国家级开发区、南海新区,下同)设立专项资金,制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水产原良种场建设、种业基地建设与设施技术改造、遗传育种研发与技术推广平台建设等。培育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库、种质资源场,以国家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省级以上专业性遗传育种基地为重点,加强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良种生产基地建设,推广应用现代育种技术,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提供安全、优质、充足的海水苗种。加快推进品种升级,加强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高效制繁种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广抗逆抗高温海参、黄金牡蛎、虾夷扇贝、美国线纹海马、爱伦湾海带等高附加值品种,推进养殖品种更新换代。到2020年,全市年育苗量超过1000亿单位,主导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打造中国北方海洋种业基地和黄渤海增殖放流苗种供应中心。(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局、财政局,各区市政府〔管委〕。以下工作均需各区市政府〔管委〕,不再列出)

  (二)推动海水养殖向远海拓展。开展海域本底调查,制定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稳定基本养殖水域,严格控制限养区养殖规模,将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养殖、水域环境受到污染不适宜养殖以及岸线向外一定距离内的海域划为禁养区,压缩近海养殖规模,拓展外海养殖空间。科学布局海水养殖,按照养殖容量合理确定养殖品种、面积和密度,统筹规划陆地配套设施、使用岸线等,实现养殖与城市建设和景观的协调统一。积极推广生态养殖,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养殖模式,打造立体集约、多营养级、综合性的藻、贝(鱼)、参(鲍)海洋牧场设施养殖生态方,上层实行贝藻兼养,发展大型抗风浪网箱和冷水团养殖工船综合养殖;中层发展基于生态鱼礁的鱼虾混养;底层发展基于海底藻场的底播增殖。全面推广健康养殖、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海产品认证和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推进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严格养殖投入品管理,保障养殖产品质量。(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局)

  (三)壮大海水增殖规模。扩大增殖放流规模,根据水域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和养护需要,合理确定增殖功能区、增殖种类及规模。到2020年,年增殖放流甲壳类、恋礁鱼类、头足类、海蜇等海水苗种25亿单位,回捕产量3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拓展海底增殖空间,以魁蚶、扇贝、菲律宾蛤仔、文蛤、海参、鲍、海藻等为重点,有序推进-50米等深线以内的底播增殖,营造海底藻场,扩大海底渔业规模。提高鱼礁增殖能力,加强规划设计、选址选型、效果评价等基础工作,稳妥发展以海产品增殖为主的经济型人工鱼礁,积极发展以海洋生态与资源修复保护为主的生态型人工鱼礁。到2020年,集人工鱼礁、海洋底播、生态环境修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人工鱼礁群达到12处,面积超过1万公顷。(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局)

  (四)推动近海捕捞改造升级。严格执行海洋渔船控制制度,实施渔船减船减产与升级改造,清理小散渔船,取缔涉渔“三无”船舶,通过赎买和环保严格执法倒逼机制等,淘汰老旧、木质、高耗能和高污染的渔船,加快减船转产,降低近海捕捞强度。转变捕捞生产方式,完善捕捞业准入制度,推行渔船渔民组织化管理,探索实施限额捕捞试点。优化海洋捕捞作业结构,压减双船底拖网、帆张网、“老牛网”等对资源和环境破坏性大的渔具,清理取缔“地笼网”等违规渔具,推广选择性好、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标准化渔船渔机渔具,提升渔船装备和现代化水平。推广新能源渔船,鼓励应用液化天然气、电力等节能环保新能源技术,减少渔船污染,促进海洋渔业节能减排。(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局、环保局)

  (五)增强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拓展远洋作业渔场,稳步发展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及金枪鱼围网,适度开展冰鲜及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提高鱿鱼和秋刀鱼等大洋性渔业资源开发能力。支持企业与西非、东非、西亚、拉丁美洲等区域的入渔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巩固发展过洋性渔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发南极磷虾资源。到2020年远洋作业渔场发展到30处。强化基地支撑,整合优化资源,在加纳、乌拉圭、斐济等国家规划建设海外综合性基地,完善码头、冷库、加工车间及渔船修造厂等生产配套设施,为远洋渔船等船舶提供全方位服务;以沙窝岛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为依托,建设集远洋渔货回运、进出口渔货贸易集散、精深加工、渔船修造、冷链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远洋渔业现代化专业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研发远洋渔船新船型和配套设施设备,建造大功率冷藏运输船,建成一支连通作业渔场与后方加工基地的专业远洋运输船队;依托石岛冷链物流园等,开展远洋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到2020年,专业远洋渔船达到500艘,远洋渔业运输船达到30艘,回运量达到50万吨,远洋渔业及冷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外侨办、威海海关、荣成海关)

  (六)提升海产品加工流通水平。围绕加工保鲜和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综合利用,打造以新型海藻、海参、冷冻调理食品、远洋产品等为主的海洋食品产业集群,以EPA、DHA、胶原蛋白、海洋生物肥料等为主的海洋生物制品产业集群和以藻类、低值鱼类、甲壳类、海洋微生物等为主要研发对象的海洋医药产业集群。到2020年,海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200亿元。完善海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海产品现代冷链物流平台,提升全冷链物流体系利用效率,减少物流损失,提高产品品质。扩大市场辐射效应,依托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中国海参交易中心等,积极开展介于现货和期货之间的大宗海洋商品交易,打造金枪鱼、鱿鱼、海带、海参、牡蛎等专业性海产品集散中心、定价中心和交易中心。鼓励发展订单销售、电商等新型营销业态,加强方便、快捷海洋食品开发研究,扩大优质海产品供给,促进市场消费。(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局、海洋与渔业局)

  (七)扩大休闲渔业品牌影响。强化标准引领,围绕场地基础、安全保障、服务要求及监督管理等,加快制定休闲渔业国家标准,推动产业规范发展。完善休闲渔业基础设施,推进休闲渔业与旅游业、游艇、钓具等产业对接,建设多功能海上休闲平台、生态型人工鱼礁等海上项目,开发海洋潜水、海上运动等休闲项目和特色纪念品、防护装备、休闲帐篷等休闲用品,形成产业集群。强化示范带动,打造综合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海洋游钓基地、规模化池塘垂钓基地、海上田园式观光体验园区、渔家乐餐饮功能服务区各10处。组织开展海洋旅游文化活动,举办好威海国际渔具博览会,打造国际级休闲垂钓赛事,扩大中国休闲渔业之都品牌影响力。到2020年,休闲渔业及游艇制造、渔具、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体育局、旅游发展委、质监局)

  (八)培育海洋渔业新业态。推进海洋渔业与金融融合,建设海洋产权交易机构,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发展服务海洋渔业的专业化、特色化金融机构,扩大海域使用权、船舶、海上资产等抵质押贷款业务规模,拓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海上保险等业务。推进海洋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发展海洋渔业商业保险,积极开展海参、海带等大宗优势品种养殖保险。推进海洋渔业与互联网融合,加快实施“互联网+海洋渔业”行动,搭建大数据平台,推广病害远程诊断技术,构建可视、可测、可控的海洋渔业物联网、海洋牧场观测网。推进海洋渔业与科技、人文融合,稳步发展景观渔业、观赏渔业、体验渔业等创意渔业,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渔业,积极发展定制渔业、会展渔业等新型业态。(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局、商务局、旅游发展委、金融办)

  三、关键环节

  (一)加强科技支撑。加快推进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海洋生物与碳汇研究基地、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等海洋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好当家、长青科技、迪沙药业、百合生物、达因药业等企业提升创新平台服务功能,规划建设东部滨海新城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围绕深水网箱与养殖工船、渔业碳汇、渔场变动规律和新型渔具渔法、功能性海洋生物制品等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技术突破、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推动海洋渔业装备升级,支持黄海造船、荣成造船等企业研制节能环保渔船及渔用装备,支持俚岛海科等企业研制养殖工船、海带机械化收获船,支持长青科技等企业研制观光型深水网箱、生态型船礁,支持西港游艇、金运游艇、光威渔具等企业研制新型游艇及钓具钓饵,提高海洋渔业设施化、装备化、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局、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