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黔东南州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黔东南府办发〔2016〕39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和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黔东南府发﹝2018﹞3号)规定,现行有效
USHUI.NET®提示:根据《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黔东南府办发〔2018〕43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市)人民政府,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黔东南州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6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黔东南州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全面推进提升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生产规模,优化种植品种结构,打造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现代中药材产业,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 国办发〔2016〕11号)、《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的通知》 ( 黔府发〔2014〕24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的通知》(黔府办发〔2015〕26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5〕32号)等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现结合我州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中药因其源于自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应用在全球范围普遍兴起。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健康是群众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全省“五张名片”之一、大扶贫战略行动“五个一批”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到战略发展高度进行全面部署,为我州全面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黔东南州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是全省大健康产业的示范区,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做大做强我州中药材产业,对于加快全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赢扶贫攻坚战、助推贫困农户精准脱贫、促进“四化”带“三农”战略实施,推动我州与全省全国全面同步小康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认识,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特色优势产业来抓,作为大健康产业的一个核心产业来抓,作为发挥大生态优势、做长板的重要工作来抓,抓住机遇,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把我州中药材产业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建成黔东南州一张靓丽的产业名片、文化名片和经济名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要求,以“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总揽中药材产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优化中药材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以发展道地特色药材为突破口,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建设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合作社,建立中药材质量溯源体系,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化水平,着力健全完善中药材市场流通体系,实现全州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把我州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中药材生态产业强州。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实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中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带动100万农民增收致富。
——基地建设目标。到2020年,实现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面积达到并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培育10个以上道地中药材名优品牌,打造1000亩以上规范化种植基地30个以上。打造省级园区10个,州级园区20个。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目标。到2020年,发展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家以上,力争培育产值过百万元的10家以上。专业大户200户以上。
——龙头企业培育目标。到2020年,培育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的10家以上。
——产值目标。到2020年,实现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过100亿元(中药材产业产值40亿元),力争培育年销售额过亿元单品种5-6个(其中:10亿元以上1—2个,3亿元以上2—3个);全州农村居民人均来自中药材产业收入过千元,带动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组织动员和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健康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动态调节,大力拓展市场,增强竞争力。
——坚持突出特色、规模发展。按照省重点发展品种布局,结合州情实际,因地制宜,发挥生态药园优势,突出民族与地域特色,以苗侗药材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苗侗道地药材,打造形成一批特色品种种植集聚区,着力实现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助农增收。努力培育和引进种植、流通、加工企业,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通过多种组织经营模式,吸纳贫困农户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建立企业和农户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坚持科技引领、品牌带动。积极贯彻科技兴药方针,以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点来引领产业发展,建设完善的技术服务及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品牌经营意识,注重打造地标产品,全面提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牢固树立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理念,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型制药企业、战略投资集团、高端人才和重大项目落地我州,促进产业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种植基地建设。
根据我州生态气候类型和中药材地域分布特点,围绕我州市场潜力大的道地珍稀药材品种,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型企业,鼓励引导州内中小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建基地。
1.推出一批现代化种植园区。“十三五”期间,全州各县市要全面推进中药材种植园区建设,以园区建设为示范,依托种植大户,扩大种植面积,带动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建设,推进产业全覆盖。丹寨、黄平、施秉、锦屏、黎平、雷山、剑河7个省级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及从江县打造省级园区1个以上、州级园区2个以上,非重点县打造州级园区1个以上。
2.推出一批规范化种植基地。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积极探索开展林药结合、果药结合、药药结合等复合立体种植模式,打造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十三五”期间,重点县、从江县每年以新增10000亩的种植基地速度推进,每年新增建设1000亩以上规范化种植基地3个以上;非重点县每年以新增2000亩的种植基地速度推进,每年新增建设500亩以上的规范化种植基地1个。到2020年,将黄平县、施秉县、黎平县建设成为2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大县,丹寨县、从江县、雷山县、剑河县建设成为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大县,其他县市基地建设按照5万亩的目标加快推进。
3.推出一批中药材专业乡、村。各县市要整合资源、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强化示范,着力打造中药材专业乡、专业村1-2个,发挥专业乡、专业村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遵循市场规律,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方式,抓好中药材种子种苗“源头工程”,推进我州中药材种苗基地建设,构建全州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
1.加强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鼓励引导在重点县建立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站,加快建立健全全州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野生中药材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圃,收集整理我州道地药材,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提纯复壮、规范化繁种育苗、驯化抚育等技术研究,培育选育新品种,促进资源恢复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2.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中药材品种的选育和认定工作,积极支持具有培育中药材种苗能力的企业生产主体从事种苗生产,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大棚育苗区和实验示范基地,全州重点繁育发展白及、钩藤、太子参、青钱柳、香药类(艾纳香、米槁等)、天麻、茯苓、何首乌、天冬、广东紫珠、灵芝、瑶浴原料药材(半枫荷、肉桂、香茅、鹰爪花、大血藤等)等12个品种,鼓励繁育发展头花蓼、淫羊藿、重楼、桔梗、白术、魔芋、葛根、前胡、元胡、红豆杉、鱼腥草、山慈菇(冰球子)、百合、苍术、金银花、银杏等一般品种,构建中药材种质资源及良种繁育体系。
3.保障苗木市场供给。加快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建设,保障基地建设用苗,对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特优珍稀品种按照市场规律采取政府订单采购的方式进行。到2020年,各重点县、从江县分别建成1个以上占地300亩的苗圃区,或1万平米以上的大棚育苗区,年出苗能力至少供应5000亩以上基地建设用苗。
(三)着力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新增建设一批。加强引导,鼓励支持其他行业转型发展中药材产业,着力新增建设一批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带动产业发展。
2.招商引资引入一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集团,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中药材种植和制药龙头企业,在我州建设原料药材供应基地或加工厂。
3.培育壮大一批。提升州内现有中药材企业生产力水平,搞好协调服务,培育一批引领和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4.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企业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支持中药材和中成药、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和流通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真正解决小、散、乱和销、购、储难等问题。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联合产品和技术相近的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采取资金注入、技术入股等合作形式,组建产业联盟或联合体。
(四)着力延伸中药材产业链。
重点推动中药材加工,加强对中药材衍生品的研究开发,推动中药材产业与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融合,进一步健全中药材产业链。
1.推动道地药材加工。建立一批产地初加工生产线,促进产地药材初加工的集聚发展和规范发展。围绕效益好、市场需求量大和重点品种开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2.推进中药材现代化。鼓励支持开发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技术,研发符合中药特点的粘膜给药等制剂技术,推广质量控制、自动化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立足苗侗医药资源优势,推动经典单验方二次开发及应用,研制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新产品。
3.拓宽上下游产品开发。着力加快以太子参、白及、钩藤等道地中药材品种为原料的保健品、保健用品、日用品、化妆品、药用辅料、添加剂等产品开发和生产。在此基础上,加强苗侗特色的民族新药开发。
4.实施中药材融合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好“药旅、药文、药养”组合拳,深度挖掘中药材文化和民族医药文化,利用现代中药材产业资源和健康养生旅游业资源,探索“大数据+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中药材示范园区+旅游业”电商路子,着力打造“赏药文、品药膳、沐药浴、带药礼”现代山地特色高效药业,实现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产业、养生产业及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五)着力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强化以科技发展来引领驱动产业发展。
1.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组建“黔东南苗侗药材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建立中药材技术服务中心与种植科技示范园区,加快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研究培育,加强对种植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强化对种植技术的培训,着力提升质量检测水平,重点支持基础实验室建设,开展产学研用,着力构建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2.推动中药材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记录中药材种植、加工、检测、配送、物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信息,采用二维码电子扫描技术,建立道地药材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鼓励探索开展中药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加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维护中药产品质量安全。
3.推动品牌建设。建立健全中药材及药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可靠。强化品牌意识,以创建“萨玛兰心”品牌为突破口,立足资源优势,壮大现有优势品种品牌规模,加大对名牌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鼓励申报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实现接二连三的品牌影响效应,着力把我州太子参、钩藤、白及、青钱柳、茯苓等品种培育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六)加快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
着力加快推进中药材市场建设,破解买药难、卖药难、药材贮藏难的“三难”瓶颈。
1.市场建设目标与定位。以“双百市场”建设为契机,按照省中药材市场规划布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构建配套完善的中药材市场网络。
2.分层次建设一批交易市场。按照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在凯里建设专业中药材交易市场,施秉、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中药材区域性交易市场。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发挥市场拉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3.培育壮大市场经营力量。鼓励和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经纪人融入交易市场,壮大市场经营力量。
到2020年,力争建成并投入使用凯里苗药之都现代医药物流园及施秉中药材区域性产地交易市场,基本建成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中药材物流交易市场。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产业投入。
建立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入为主、民间投资参与、吸收外商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1.强化财政扶持。根据《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东南州健康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黔东南府发〔2015〕10号)精神,将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纳入州级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支持重点发展品种种植基地和园区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行支持、基础研究及重大成果产业化等领域。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品牌建设扶持按照《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5- 2017年)的通知》(黔东南府办发〔2015〕62号)执行。各县(市)每年县级财政要安排不低于300万元且逐年递增20%,用于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
2.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入战略投资集团到我州创建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3.强化政策配套支撑。州直各部门、各县(市)要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形成合力,加强资金和项目整合,集中捆绑投入,项目联合审批共同实施。同时各县市要加强统筹,每年将到县扶贫资金的30%以上用于中药材产业建设。
4.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设的支持,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发展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发展。以扶贫开发公司为平台,为中小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贫困农户等提供贷款担保,利用小额信贷、“特惠贷”等政策进行贴息,大力发展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形式筹措发展资金。
(二)加强人才建设。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着力形成不同层次的专家团队和人才队伍,支撑产业发展。
1.加强人才培养。结合产业现实需求,探索创新紧缺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培训一批紧缺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支持凯里学院、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药材栽培、鉴定与加工相关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人才输出的实用性。
2.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树立以人才支撑产业、以产业造就人才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黔东南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落实省、州引进人才的有关优惠政策,吸引引进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才及团队入驻我州。
3.加强人才培训。拓展在职在岗培训,实施特别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提高企业、专业合作社人员业务素质。依托“雨露计划·三位一体”、“阳光工程”等培训平台,对企业技术骨干、专业合作社社员、专业大户进行有序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质。
(三)保障土地供应。
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推行坡耕地种药。保障中药材基地规模化建设需要。
1.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龙头企业和园区建设用地,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帮助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保障土地供应。各级政府可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2.产业设施用地。中药材产业的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按《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执行。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根据政策规定办理相关用地手续,保障土地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