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登录/注册
最新
扶持政策
税种专区
税收专题
行业专区
地方法规
法规库
实务问答
VIP专区
精确检索
税种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
土地增值税
房产税
土地使用税
印花税
车船税
资源税
契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教育费附加
车辆购置税
环保税
关税
耕地占用税
烟叶税
水利基金
文化事业建设费
工会经费
残疾人保障金
进出口税收
涉外税收
发票管理
地区
国家
青岛
安徽
北京
大连
福建
甘肃
港澳台
广东
广西
广州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波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深圳
四川
天津
西安
西藏
厦门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庆
年份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专题
政府扶持政策
企业会计准则
所得税汇算清缴
办事指南
营改增
会计处理
政府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资产评估
审计
资源综合利用
小微企业
并购重组
股权转让
股权激励
创业就业
纳税信用
农产品
高新企业认定
科技创新
加计扣除
残疾人
加速折旧
一带一路走出去
税收协定
个体
个人独资
合伙企业
核定征收
注师
征管
公司法
留抵退税
公积金
社保
品牌、质量
知识产权、专利
财务软件
纳税筹划
工商登记、变更
风险内控
同期资料
纳税申报
税法案例
会计考试
资产损失
特别纳税调整
租赁
无形资产
固定资产
一般纳税人
小规模
非居民企业
会计继续教育
资本市场
管理会计
非居民个人
国有企业
其他
大数据
注销
纳税申报表
财务报表
行业
新能源
房地产
建筑
运输
仓储与物流
酒店餐饮
出口退税
农林牧渔
软件与高新技术
金融与保险
商业
律师
租赁
服务
一老一小
外贸
加工与制造业
矿山
环保节能
创投
文化教育体育
咨询
创意、会展、广告
公共服务
物业
人力资源
旅游业
医疗健康生物医药
其他
开始检索
¥
.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规专区
前往VIP专区 精确搜索
固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定
固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定
固政发〔2016〕72号
USHUI.NET
®
提示:根据
《
固原市人民政府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
》 (
2021-04-13
)
规定,
现行有效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派出机构、事业单位:
我市被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解决城市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新型城镇化质量,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 (
国办发〔2015〕75号
)要求,现就加快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作出如下决定。
一、统一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思想认识
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理念和方式,特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从而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自治区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清水河城镇产业带)等项目建设机遇,在提升城市功能、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等传统思维,既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严重短缺与雨水资源未利用的矛盾,也难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水体黑臭、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各地各部门都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大力支持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绿色生态方法与灰色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好城市水体、绿地、道路、建筑及设施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净化和缓释等作用,平衡城市建设与水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综合提升、径流污染有效削减、雨水资源高效利用,大雨不内涝、小雨不积水、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目标。
二、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总体思路,把海绵城市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着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良性水循环系统,让城市更加绿色、生态、宜居。
(一)基本原则。
一是规划引领、系统布局。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涉水、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目标及控制指标,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注重集中连片布局,避免项目碎片化,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二是生态为本、自然循环。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脉络,重点考虑将雨水少排、慢排,优先采用自然坡降和生态措施,最大可能蓄存和利用雨水资源,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和湿地、水体等对雨水水质的净化作用,提升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自然调蓄和涵养能力。
三是示范带动、统筹推进。按照“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要求,优先选择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开展建设,积累经验和教训,为全面推进试点建设奠定基础。新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实施,全面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科学选用海绵城市设施及组合系统,统筹推进。
四是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二)目标任务。
1、市区:
分两期建设,第一期为试点期,2018年底前建成26平方公里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年径流总控制率85%以上、雨水资源利用率10%。其中2016年底前建成部分样板示范工程,2017年完成总试点任务的70%,2018年完成总试点任务的30%;第二期为拓展期,至2020年再建成海绵城市10平方公里以上,建成后的海绵城市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80%左右。
2、县城:
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至少70%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20年底前,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其中2017年底前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30年底前,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上述目标要求。
三、重点措施
(一)强化规划管控。
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作为城市规划刚性指标。深化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制定规划管理技术要点、设计导则及图集等地方性规范标准,将径流控制率、雨水利用率刚性约束指标和下沉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地比例、水面比例4项管控性体系作为规划设计条件,落实到方案设计、建设实施中,抓好用地许可、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管控。建立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机制,健全运营绩效评价和考核管理等规章制度,并在试点区内率先施行,确保建设项目符合海绵城市要求。
(二)强化城市水系保护与修复。
按海绵城市理念制定五河河道城区过境段水系保护与修复方案,重点抓好清水河综合整治工程,通过自然河床、清淤疏浚、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景观改造等综合措施,增强河道调蓄、渗漏和行洪能力。严格城市蓝线、绿线管理,加强城市湿地等自然水体的保护和恢复,严禁随意填埋湿地、水体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整治城区黑臭水体,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同步配套再生水回用管网,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加大雨污分流改造,原则上新建城区全部配套雨污分流管网,老城区逐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将河道两岸景观美化纳入水系保护与修复系统,建设滨河两岸景观带,营造生态多样性,改善生物生存环境,提升河道水体景观。注重保持城市河道水系的自然连通,建立河道补水活水长效机制,推进水质改善。
(三)强化海绵型建筑小区建设。
新开发片区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开发企业严格落实;在建与既有建筑小区因地制宜适当改造,配套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辅装及透水性停车场等措施,及时消纳雨水。突出雨水资源的再利用,专门建设雨水收集和调蓄设施,收集建筑屋面雨水,旱时灌溉、洗车,雨时调蓄、滞流。对地面径流有组织地汇集与输送,采取净化处理后将其引入原有或新建绿地渗透、调蓄。政府投资建设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和保障性住房项目要率先落实海绵型建筑小区建设要求。
(四)强化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
把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纳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内容,在满足生态、景观、游憩要求基础上,更好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调蓄、渗透、净化雨水功能。按照汇水分区,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等设施配套情况,统筹开展城市公园绿地竖向设计,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提高区域雨水控制和内涝防治能力。结合公园绿地布局和景观等要素要求,实施九龙山半岛公园、街头绿地、公园和道路宽幅绿化带等改造提升工程,因地制宜配套人工湿地、雨水花园、下沉绿地、植草沟、蓄水池等设施,加大透水辅装比率。实施古雁岭、东岳山、长城梁等山体公园建设,丰富山体植被,依托山体地势合理设置雨水收集、拦蓄及利用功能,增强山体公园雨水渗、蓄、用功能。各县(区)、林业(园林)等部门要精心选育和储备适合本地生长、生态和景观效益良好的水生植物和耐水湿植物,编制成目录册。
(五)强化海绵型道路广场建设。
改变雨水快排、直排传统做法,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增强城市道路和广场对雨水的消纳功能。新建道路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要采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形式,采取不设路侧石或道路侧石预留雨水蓄滞通道等措施,增加道路绿地雨水吸纳能力;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以及广场、停车场尽可能采用可透水材料、可下渗结构等,增加透水性,净化水体水质。城市广场因地制宜采用下沉式结构,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最大程度减缓雨水径流。城市老旧道路和广场要结合旧城改造,按照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要求有计划地进行海绵化改造,原则上能实行雨污分流的路段尽可能进行雨污分流改造。
(六)强化
公共服务
设施海绵体建设。
机关、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馆、交通场站和商业综合体等各类大型公共建设项目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减少建筑和广场硬质铺装面积,推广使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及广场等。原则上规划用地2万平方米以上新建
请登录 查看或下载全文
有奖纠错
导出
打印
提问
收藏
匿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