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毕节市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毕节市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毕府发〔2019〕15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及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 毕府发〔2020〕6号)规定,现行有效
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毕节市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毕节市人民政府
2019年8月15日
毕节市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重要指示精神、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精神、省委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推进大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工程,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全市工业全面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工程的实施意见
》 ( 黔府办发〔2016〕28号
)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机制,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产业链实施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安全生产能力提升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生产水平,强化产业政策和政府引导,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创新活力,转换增长动力,推动全市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工业经济创新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和高质量工业产业体系。
二、指导原则
——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市县联动,统筹实施全市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改造,着重引导和推动市场前景好、生产技术优、改造意愿强的企业率先实施改造升级,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千企引进”的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高端企业可纳入改造范围。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数据和工业深度融合、绿色化改造为重点,推动企业全流程和全产业链改造,努力实现质量和效益最大化。
——聚焦问题、重点突破。围绕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要素保障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推广,引导企业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进行技术改造。在重点领域瞄准行业一流,加快突破制约企业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力争在一个或多个领域达到国内省内一流水平。
——强化支撑、激励倒逼。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着力营造良好环境,重点围绕产业培育、质量提升、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加强配套支撑。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激励倒逼机制,加大评估考核力度,引导各级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生态环保、质量标准和安全生产,推动全市工业发展质量向中高端迈进。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以培育百亿元级重点产业为引领,全市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一企一策”加快实施转型升级,力争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0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左右。从2019年起,每年对100户以上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改造升级,其中省级20户,市级20户,县级60户左右。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均增长10%左右,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产品附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等明显提高。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能源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按照依法依规关闭一批、产能置换退出一批、改造升级淘汰一批“三个一批”要求,对资源枯竭、资源利用率差、兼并重组主体企业(集团)明确为关闭的煤矿;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开采范围在生态红线划定范围或与相关环境敏感区重叠的煤矿坚决予以淘汰退出,到2020年,煤矿单井生产能力达30万吨/年及以上,推动一批规模达到300万吨/年的煤炭主体企业集团。坚持培育一批、申报一批、验收一批、示范一批,推动煤矿综合机械化、煤矿采掘系统或辅助系统智能化改造,提高煤炭开采水平和回采率,稳步增加煤炭产能。力争到2020年完成74个煤矿综合机械化矿井改造,全市综采矿井数达到112个,综采率达到96.6%;采煤工作面人数减少40%以上,全员劳动工效达1200吨/人年,实现生产辅助系统智能化、信息化和监控管理全覆盖。促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整合技改煤矿建设,全力推动织金肥田煤矿、文家坝二矿、金沙龙凤煤矿等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建设,尽快释放先进产能。到2020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5000万吨,确保毕节电煤和煤化工用煤需求。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实现煤炭的清洁生产、高效利用、高端转化、超低排放。加快清洁技术创新,推动“三利用”工程。支持实施煤层气勘查开发利用工程,加快推进文家坝矿区煤层气开发,大力推进织金县煤层气(煤矿瓦斯)示范县建设,探索煤矸石、矿井水有效利用途径。到2020年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达12亿立方米,利用率达5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83%;推动矿区非饮用水优先使用矿井水,富裕矿井水达标排放率100%。推动火电清洁化发展,推广应用洁净燃煤技术,加快现有火电厂脱硫、脱硝、除尘设施设备改造和建设步伐,加快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燃煤发电机组建设。采用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电机变频、供热改造等成熟节能改造技术,重点对30万千瓦级和60万千瓦级机组实施综合性节能升级改造。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启动超低排放改造示范项目和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纳雍电厂3#、4#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鼓励现役W型火焰锅炉和非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优化煤电装机结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煤电企业通过“上大压小”,建设60万千瓦级乃至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示范机组。加快推进威赫电厂660MW清洁高效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风电,积极发展光伏发电,优化发展水电,对具备条件的水电项目实施扩机增容;大力发展生物质、瓦斯综合利用及垃圾发电项目。加快推进纳雍县骔岭北、龙场、大滥坝、马背梁子,威宁自治县小海、观风海七里半、雪山陡口子、雪山法地二期等风电项目建设;推进威宁自治县、赫章县、纳雍县光伏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自治县、区)发展生物质发电项目;推进金沙、织金、威宁及毕节主城区垃圾发电项目建设;合理进行电源点布局,加强电网建设和区内配网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力争到2020年,煤电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左右。(牵头单位:市能源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毕节供电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二)实施能源化工产业提升工程。坚持循环发展理念,强化节水、节地、节能、低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围绕现代煤化工五大技术路径,加快煤制清洁燃料、煤制聚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织金60万吨/年煤制聚烯烃、纳雍200万吨/年煤制清洁燃料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2020年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实施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努力形成煤基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格局。强化对国内重点煤化工企业招商引资,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配套产业链招商引资,重点围绕黔西煤制乙二醇项目发展合成聚酯以及二氧戊环、多聚乙二醇、乙二醇醚等精细化工产业,打造煤制乙二醇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矿井瓦斯、矿井废水和化工废气,依托粉煤加压气化、煤与瓦斯联合转换、绿色煤电IGCC多联产、甲醇制清洁燃料(MTG)、高端精细化工等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形成集煤化工、石油化工、合成材料、建材和煤电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三)实施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工程。推动毕节载货汽车转型升级,引导与国内外知名品牌汽车企业合作,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立足赫章的铸造基地建设,严把环保关,对不达标的企业实施改造升级,促进铸造业转型升级,引入有投资实力的先进技术企业,兼并重组落后铸造企业。围绕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毕节汽车基地),在发展载货汽车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壮大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实力。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引进,增强先进制造基础工艺技术,着力突破制造装备提升、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毕节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装备制造迈进。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值80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四)实施特色轻工和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工程。推动白酒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提升金沙回沙酒、毕节大曲、碧春、金沙古酒等名酒品牌竞争力。大力扶持以荞酒、天麻酒、阿穴酒、夜郎源酒、大方窖酒、咂酒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酒业发展。积极发展酒类包装印刷、物流配送等配套产业。以打造“五张名片”为重点,大力实施“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三品工程”,全力扶持特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重点发展马铃薯、辣椒、茶叶、畜禽制品、豆制品、调味品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对具有区域特色的竹荪、食用菌、冬荪、皱椒、天麻、核桃、刺梨、皂角、荞麦等产品的加工力度。支持特色食品加工企业加大投入,建立研发中心,改进工艺,引进技术,培育优质特色产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支持企业扩大产能,推进产业化。以大方县同心药品食品产业园为载体,巩固壮大同威生物科技、黔草堂、九龙天麻、奢香药业等现有药械生产企业,支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新品种,挖掘开发民间组方、验方,推出一批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疗效可靠的药物。支持优势品种二次开发,促进“老药新用”研发,发掘新的临床适应症,突破有效成份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构建中医中药、民族医药和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围绕完善纺织服装上下游产业链条,积极扶持成衣制造、皮具加工、鞋帽生产、旅游商品、民族民间工艺产品等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提升纺织行业的节能水平;发展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物排放的生态染整加工技术;推行生态设计,提高产品能效环保低碳水平,实现生产过程集约化、清洁化和智能化;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从原料、生产、营销、消费到回收再利用的纺织工业循环体系,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打造全生命周期低碳绿色纺织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全市烟、酒、特色食品等轻工和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到130亿元。(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五)实施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工程。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金沙经济开发区和毕节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成链发展、集聚发展。完善音箱、耳机、电脑配件、光电照明、汽车电子、家电、光伏电子、手机智能终端等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电子元件、器件、芯片封装等上游产业。围绕锂电池产业链,引进做强电子制造业,构建毕节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基地,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现有电子信息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实施智能化提升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积极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电子设备等高端通用型和消费型智能终端产品,打造多层次、多门类的智能终端生产体系;推动电子元器件向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高精度及高可靠性方向发展,支持基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的新型传感器件、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着力构建以集成电路设计为龙头、制造为核心、封装测试为支撑、材料和设备相配套的产业格局。以“万企融合”行动为抓手,系统构建全市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大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试点企业培育,培育一批信息化水平处于省内先进水平的骨干企业,力争全市制造业竞争力指数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市实施10个大数据与工业融合标杆项目、100个融合示范项目、带动100户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200户企业登云用云。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6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90亿元。(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六)实施新型建筑建材产业提升工程。推进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企业实施绿色环保改造,积极推广应用燃料替代技术、高效能烧成技术、高效脱氮脱硫技术,实现水泥环保无尘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鼓励企业采用新工艺、研发新品种、发掘新性能,生产和使用高标号水泥、纯熟料水泥,优先发展并规范使用特种水泥、水泥基材料,加快发展专用水泥、砂石骨料、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和部件化制品。鼓励明钧玻璃等企业发展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板材、真(中)空玻璃、安全玻璃、个性化幕墙、光伏光热一体化玻璃制品,以及适应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需要的节能门窗等产品。积极发展建筑用防火玻璃板材、电致变色玻璃等新产品。扩大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大宗固体废物在新型建材生产中的综合利用,支持金沙皇冠建材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大方金门陶瓷产业园,围绕海美斯等重点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档建筑陶瓷、个性化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和特种陶瓷,不断推进传统陶瓷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低能耗、无污染的现代陶瓷转型,打造为贵州省陶瓷产业示范园。依托东冶装配式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墙板、墙体,工厂化生产叠合楼板、楼梯、内外墙板等部品部件和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发展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预制工程构件。发展节能门窗、型材和建筑装饰材料等。到2020年,力争全市创建5个新型建材示范基地,新型建筑建材总产值达到120亿元。(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七)实施智能制造提升工程。发挥市、县(自治县、区)联动作用,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煤化工、建材、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以智能研发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为方向,引导企业围绕装备智能化水平、装备互联互通、生产过程调度、产品信息追溯、资源能源消耗监控等方面推进车间智能化改造。开展智能装备、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企业、智能互联企业试点示范,培育一批智能工厂,推动全市产业装备水平向中高端发展。探索建设“智慧园区”,推动园区产业链协同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力争每年组织实施1个以上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八)实施企业绿色化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煤炭产业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煤矿企业建成“智慧矿山”平台体系,争创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推动工业节能改造,引导企业实施煤改气工程,淘汰燃煤锅炉;实施高效节能半导体照明产品推广、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机制,实施节能改造;实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鼓励企业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能新技术、新工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切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发绿色产品,鼓励企业应用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采用高性能、绿色环保新材料,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推动企业、园区绿色发展,谋划储备和滚动实施绿色发展项目,加快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原材料精深加工、绿色轻工、新型建筑建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工业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综合利用产业,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园区绿色化改造,力争到2020年培育创建3-5个工业绿色示范园区,严格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推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动10户企业开展省级绿色工厂试点示范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使用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低碳、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大幅增加,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能源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九)实施工业强基固本提升工程。加强产业深度培育,重点聚焦新产业、新领域,培育一批创新型和先导性产业。鼓励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促进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和市场快速响应。鼓励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创建名标名品和参与评选省长质量奖,增强企业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加快研发、设计、咨询、专利、检验检测、产权交易等开放式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科技市场、技术入股和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等方式和机制,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国家和省级创新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力争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增加2家以上。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力争实施1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度,力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增加至7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0.5%以上。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请登录 查看或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