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实施方案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实施方案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7〕79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修改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1979—2019年)的决定》 ( 黔府发〔2020〕16号规定,现行有效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贵州省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2号),加快推进全省有色金属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契合市场需求导向,以严控新增产能、压减低效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为主线,化解行业结构性过剩矛盾,加快推进行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装备水平,强化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物耗,着力延链拓幅,提高产业发展层次,推动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吸引生产要素向有前景的领域聚集。强化市场倒逼机制,促使过剩产能和不具备竞争力的产能主动退出。强化政府引导、监督作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标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补齐短板。把握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始终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加快推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以及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型有色深加工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结合我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区分不同有色金属品种属性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因企施策,巩固提升传统有色金属产业,大力发展金属新材料产业,促进优势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向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地区集中。


坚持集约集群,节能减排。集中建设一批优势互补、产品关联、资源共享、辅助相通的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间协同发展,推进“退城进园”、产业升级。加快生态化、循环化等改造,促进精深加工,构建技术先进、高效利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体系。


(三)主要目标。全省有色工业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其中电解铝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海绵钛产能利用率保持在60%以上。到2020年,行业装备工艺水平有效提升,主要生产企业基本实现在线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及自动化;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行业能效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深加工产品品种和产量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以初加工产业为基础、精深加工产业为主导、上下游合理配套和协同发展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全省有色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330亿元,产业水平跃上新台阶,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四)严控新增产能。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 国发〔2013〕41号)等有关文件规定,严管严控电解铝行业新增产能,对确有必要建设的电解铝新(改、扩)建项目,由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提出申请,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确认,提出可行性方案报省政府审定,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审批。同时,要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并在省人民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网站上公示。对未取得等量或减量置换指标的电解铝新(改、扩)建项目,各地区、各部门及有关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办理备案、土地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按有关规定对违规新增产能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严肃问责。(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国资委)


(五)依法依规退出落后产能。强化公平公正执法监督检查,全面调查掌握我省有色金属重点品种的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情况,对不符合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的生产装置要立即限期整改;未达到整改要求的,要依法依规关停退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环境保护厅、省质监局、省安全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


(六)引导主动退出低效产能。对停产半停产、长期亏损、资金链断裂、扭亏无望的企业或产能,要坚持依法依规和自愿退出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其退出。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等量或减量兼并重组,主动退出低效产能。对不符合所在城市发展规划且不具备搬迁价值和条件的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转型转产;具备搬迁条件的企业,支持“退城进园”或向有条件地区实施环保改造搬迁。(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


(七)培育发展先进企业。以精深加工、科研服务、循环利用等方向为重点,深入推进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和“双培育”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一批投资上规模、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产业提升项目,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集团)来黔投资,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重点打造以矿山开发、冶炼、金属制品深加工一体化的综合性大型有色企业集团,打造行业领跑者,树立行业标杆。大力支持具有特色的科技型成长型精深加工、循环利用、科研创新、咨询服务等中小微企业入规增容,坚持专业化发展,形成优强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投资促进局、省发展改革委)


(八)积极完善产业链条。结合资源禀赋条件,大力推进铝、铅、锌、镁、黄金等有色金属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坚持走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铝、钛等原材料—初加工—精深加工制品的发展模式,引导加工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向“专精特新”方向延伸产品产业链,着力构建以初加工产业为基础、精深加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壮大有色工业下游产业总量。完善大宗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再生金属回收利用,壮大“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支持优强企业、重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攻克和推广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省国土资源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教育厅)


(九)着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有色下游精深加工产业,优先发展大规格7000系铝合金加工材、汽车用高性能铝合金板材、车体用大断面铝合金型材、大卷重钛带与高品质卷焊管、海洋和石油钻探用大规格高耐腐蚀钛合金管材、钛合金挤压型材、3D打印航空航天部件用高品质钛合金球形粉末、高性能动力电池材料及其前驱体、高端电子级多晶硅、核工业用材、高性能硬质合金产品等关键基础材料,积极发展包装和印刷用铝箔、电子家电用铝箔、高端铝杆铝线、钛铁合金、钛合金锭(坯)、板、带、管、棒、丝及钛合金零部件,推进钛、钡耦合发展,打造电子新材料产业链。(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


(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依法依规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大力推动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控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有色金属冶炼节能减排工艺示范。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加强尾矿、尾渣等固体废物及废水利用和处置,提高废物的资源化水平。建立健全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体系和减排监控体系,加大对重点污染源执法检查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省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科技厅)


(十一)实施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有色工业生产制造融合发展,围绕电子商务应用、关键业务信息系统集成应用、生产装备和工艺流程智能化升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等方面,加快有色行业实施一批大数据改造提升试点示范项目,着力提高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十二)拓展市场应用。坚持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打造完整产业链,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市场需求,推动我省有色金属产品向差异化、质量型方向发展。鼓励有色工业生产企业加快从产品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变,主动加强与下游用户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在设计、生产、使用、维护等方面加强协作,解决制约产品应用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工程建设标准等瓶颈问题,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产品解决方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


(十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结合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我省有色金属工业相关设计、研究机构的研发和工程技术优势,鼓励和支持先进生产技术服务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积极开展工程设计、监理和承包等国际化合作,拓展国际业务,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