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桂农厅发〔2020〕59号


各市农业农村局: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实现稳粮增收,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现就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挖掘宜渔稻田功能,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广西为引领,以“稳粮增效、产业扶贫、质量安全、生态环保”为目标,以模式创新、技术提升、品种优良、标准规范、产业融合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政府牵头抓总,以编制规划、落实政策、开展示范、统筹协调主导产业发展,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充分调动农民和市场主体积极性。

2.坚持稳粮增收。以稳粮增收作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协调发展的根本,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确保稳粮与增收双赢,按要求对沟坑占比和水稻产量等指标进行严格控制。

3.坚持绿色发展。拓展稻渔综合种养绿色生态功能,充分发挥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高效产业优势,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稻渔综合种养产品质量安全。

4.坚持产业扶贫。充分挖掘贫困地区水资源、稻田资源以及特色水产种质资源,系统谋划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思路,创新产业扶贫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在产业扶贫中的地位和作用。

5.坚持三产融合。加强产品品牌建设,塑造广西稻渔、渔稻品牌,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与旅游、文化、康养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目标任务。

2020年全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20万亩,稻产量50万吨以上、产值14亿元以上;渔产量7万吨以上、产值24亿元以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经济总产值60亿元以上。到2025年,全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80万亩,稻产量90万吨以上、产值30亿元以上;渔产量15万吨以上、产值60亿元以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经济总产值150亿元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根据我区稻田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地域文化特色,科学编制“十四五”广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等,引导稻渔工程建设有序开展,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推广,全面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也要根据实际制定本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重点突出区域化、特色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其中贫困地区还要把产业扶贫列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各地要加强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利用稻田进行“沟坑式”稻渔综合种养的,要严格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技术指标和要求,以自然田块为基数测算,做到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水稻产量不低于当地单作平均单产。沟坑占比超过总种养面积10%的基地不能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全面开展现有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地块属性、养殖模式摸底调查,对存在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种养环境、水稻亩产量或产品质量安全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要及时会同有关职能部门抓紧开展整改工作。

(三)加强产业政策引导。自治区统筹部门预算和渔业油价补贴政策调整资金支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各地要积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纳入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渔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等重点支持范围,整合各方面项目资金支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构建稳定的投入机制。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引导激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大投入, 支持开发“稻渔贷”产品,为企业开展投融资提供有力服务。鼓励发展稻渔、渔稻产品电子商务。

(四)创建产业示范基地。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模式和不同品种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在水稻主产区按照模式新颖、稳产高效、标准规范的要求,创建200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规模示范基地50个,集成、展示和推广“广西稻渔综合种养十大模式”,突出打造柳南区稻螺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按照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标准(稻渔综合种养类),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5个。通过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场,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构建广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新格局。

(五)突出产业扶贫脱贫。要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扶贫脱贫的重要产业,突出重点区域,打造典型模式,推广有效做法。加大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三江模式”的总结与推广力度,在贫困地区按照特色鲜明、农户参与、稳量增收的要求,创建50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示范基地30个,培育渔业产业扶贫名片,突出打造三江县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指导帮助贫困地区利用农交会、渔博会等各种平台,展示推介贫困地区稻渔综合种养优质产品和品牌建设成果,提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综合效益,增强贫困户增收能力。

(六)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实施广西渔业创新驱动发展重大专项—“广西‘双百’稻虾生态养殖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项目,重点对种质资源开发、良种繁育、生态养殖、稳粮技术和疾病防控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建立科技产业示范基地10个。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院士工作站、工作基地”作用,整合水稻、渔业等相关专家,建设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印发技术资料、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形式,为广大种养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组建自治区级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组建相应的专业技术团队,共同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七)打造产业特色品牌。积极打造稻渔综合种养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区域公共产品品牌。指导开展品种提纯复壮与选育、养殖技术与模式创新、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和宣传推广,巩固提升禾花鲤、三江稻田鲤鱼、融水田鲤等已有的稻渔品牌,深入挖掘广西土著稻田宜养品种。启动桂北地区传统稻鱼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