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
固政办发〔2016〕51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固原市人民政府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 ( 2021-04-13)规定,现行有效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派出机构、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 ( 宁政办发〔2015〕16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一)加快建立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新格局。坚持普惠性与扶持性政策相结合、盘活存量与创造增量并举、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协同、输出地与输入地发展联动的原则,加强统筹谋划,健全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提升、扩散、共享为纽带,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返乡创业新格局,全面激发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热情,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改委、扶贫移民办、工信局、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农牧局、商务局、林业局)
(二)加快产业发展带动返乡创业。发挥现有产业和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着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草畜产业、林下经济和全域旅游业,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鼓励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等创业主体返乡创业,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周边地区先进的产业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市资源和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抓住机遇创业兴业,把适合的产业转移到家乡创业发展,把小门面、小作坊升级为特色店、连锁店、品牌店。(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改委、扶贫移民办、工信局、科技局、民宗局、财政局、人社局、农牧局、商务局、林业局、旅游委)
(三)引导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返乡创业。按照《固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各县(区)要科学定位,统筹发展县域经济,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发展一村(镇)一品、一县一业,引导返乡农民工等人员融入区域专业市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慈善园区等产业园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鼓励创业基础好、创业能力强的返乡人员,充分开发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创业空间。以回族特色村镇为平台和载体,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业,带动民族地区创业。支持农民工利用自家宅基地发展农家乐等实体经济。(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改委、扶贫移民办、工信局、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农牧局、商务局、林业局、旅游委)
(四)鼓励输出地资源嫁接输入地市场带动返乡创业。鼓励农民工等人员发挥既熟悉输入地市场又熟悉输出地资源的优势,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商业,通过对传统手工艺品、绿色农产品等输出地特色产品的挖掘、升级、品牌化,实现输出地产品与输入地市场的嫁接。(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扶贫移民办、工信局、科技局、民宗局、人社局、农牧局、商务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
(五)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带动返乡创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鼓励返乡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到农村开办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家庭林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以及农技推广、林下经济、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合作建立营销渠道,合作打造特色品牌,合作分散市场风险。(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扶贫移民办、工信局、科技局、人社局、农牧局、商务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
二、扶持政策
(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加大对返乡创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对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符合农业补贴政策支持条件的,享受同等相应的政策支持。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办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具备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小微企业发展资金等其他扶持政策规定条件的,要及时纳入扶持范围,便捷申请程序,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健全政策受益人信息联网查验机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同等享受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未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同等享受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市工信局、财政局、人社局、农牧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市国税局)
(七)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相关税费优惠政策规定条件的,可享受减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增值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税费减免和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对返乡农民工等人员返乡投资兴办且从事国家不限制或鼓励发展的产业,企业自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自用房产的房产税实行“三免三减半”优惠;在各县城或市区创业的人员,户口可转为非农户,原承包经营的农业土地长期保持不变;符合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除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外,从其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1年至第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责任单位:市公安局、财政局、人社局,市残联,市国税局)
(八)完善返乡创业园支持政策。各县(区)要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园、小企业基地、商业街建设,在规划小城镇中预留部分土地用于建设返乡创业特色产业基地,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资金由建设方自筹;以土地租赁方式进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的,形成的固定资产归建设方所有;物业经营收益按相关各方合约分配。对整合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各县(区)可在不增加财政预算支出总规模、不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安排相应的财政引导资金,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政策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的金融支持。有关部门可安排相应项目给予对口支持,帮助返乡创业园完善水、电、交通、物流、通信、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适当放宽返乡创业园用电用水用地标准,吸引更多返乡人员入园创业。(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人社局、农牧局、商务局,市银监局,人行固原中心支行)
三、优化创业环境
(九)降低返乡创业门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优化返乡创业登记方式,简化创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允许返乡农民工等人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货币、实物和知识产权等作价出资,货币出资和非货币出资不受出资比例限制。放宽经营范围,对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农村公益性工程和项目,可采取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农民工等人员创设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建立健全返乡创业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机制,促进公共管理水平提升和交易成本下降。全面清理并切实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减少返乡创业投资项目前置审批。(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农牧局、市场监管局,市国税局,市政府法制办)
(十)强化返乡创业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完善返乡创业信用评价机制,扩大抵押物范围,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加大对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和服务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运用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责任单位:市财政局、人社局,市团委、妇联,市银监局、人行固原中心支行)
(十一)搭建返乡创业公共平台。依托大数据和云技术开发,建立固原众创空间共享服务平台,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互动性的专业技术、企业管理、科技信息、贷款融资、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等服务。加快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全面实施千村电商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市大部分乡村的电子商务服务和物流配送体系,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市场,带动返乡人员依托其平台和经营网络创业。依托现有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慈善园区和农业产业园,盘活闲置办公和厂房等存量资源,支持和引导发展一批重点面向初创期“种子培育”的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引导早中期创业企业集群发展的返乡创业园区,聚集创业要素,降低创业成本。鼓励县、乡两级结合产业优势建立返乡创业电子商务基地、返乡创业小型电子商务集聚区,对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等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或补贴,大力拓宽“一村一品一店”覆盖面。(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扶贫移民办、工信局、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农牧局、商务局)
(十二)加强返乡创业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特点、需求和地域经济特色,采取培训机构面授、组织与创业成功人士交流互动等方式有效开展创业培训,扩大培训覆盖范围,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并按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从有经验和行业资源的成功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电商辅导员、创业培训老师、返乡创业带头人当中选拔一批创业导师,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提供创业辅导。支持返乡创业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扶贫龙头企业对返乡创业农民孵化示范带头作用,对县(区)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休闲农业企业和专业市场等挂牌为“返乡创业培训基地”,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见习、实习和实训服务,加强与东部地区对口协作,利用“闽宁合作”,组织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定期到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发挥好驻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把返乡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责任单位:市发改委、扶贫移民办、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农牧局)
(十三)提升返乡创业公共服务水平。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做好返乡人员创业服务、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确保其各项社会保障关系顺畅转移接续。及时将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创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提升农村社区支持返乡创业和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步建立城乡社区农民工等人员服务衔接机制。(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改委、民政局、人社局)
四、实施专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