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贵阳市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贵阳市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筑府办发〔2017〕3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筑府发〔2020〕19号)规定,现行有效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市各直属事业单位,市管企业:
《关于推进贵阳市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17年1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推进贵阳市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林业产业发展,推进林业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5〕43号)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我市生态和区位优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集约化、商品品牌化为方向,以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整合社会资本投入为路径,以优化调整林业种植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涉林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服务业为措施,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促进林农增收,助推“公园城市建设与实现同步小康”为目的,走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新路。
二、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全国首个“森林城市”的名片优势,依托苗木花卉、森林生态旅游及林下经济三大重点产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推进特色经济林、特色两用林、特色林产品加工、特色林业服务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在做大做强三大重点产业的同时,做优做精四大特色产业。
三、发展目标
——林业产值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以上。
——市场主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规模以上(2000万口径)林业企业达到10家以上,林业产业园区达到1家以上,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0家以上,森林公园达到39处,湿地公园达到27处。
——创新能力发展目标。大力推进林产品认证和地理标识、名牌产品创建,到2020年,力争涉林名牌产品达到7个。
四、重点产业与任务
依托贵阳市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继续实施大生态、大数据、大扶贫、大旅游、大招商的“五大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升级、强化技术支撑、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三大重点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
(一)苗木花卉产业。继续实施好苗木花卉产业,以乌当羊昌贵阳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白云牛场苗木花卉产业带和清镇市红枫湖苗木花卉产业基地等基地园区为核心,推进苗木基地、鲜切花切叶基地、盆栽植物基地的建设,形成以“贵遵高速”、“贵黄高速”、“贵瓮高速”、“贵开路”为骨架、县道及旅游景区景点为网络的苗木花卉产业带。2017年在全市各区(市、县)及有条件的开发区至少规划建设1个苗木花卉基地,在各区(市、县)依托国有林场及苗圃至少建成1个保障性苗圃。到2020年,全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实现年产值10亿元。(牵头单位:市生态文明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二)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按照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千园之城”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和苗木花卉园区、基地为重点,发展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景观为依托的森林生态旅游,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接待服务能力。开发健康养生、休闲度假、观光体验、“森林人家”、“森林庄园”、乡村文化、科普修(教)学等生态旅游产品,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品牌。利用现代人追求健康、崇尚自然的需求,将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相结合,在改造提升森林景观的同时,营建保健植物群落,建设森林康养及疗养基地。到2020年,森林公园达到39处,湿地公园达到27处,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达到3000万人次,实现生态旅游综合产值175亿元。(牵头单位:市生态文明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委、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市投资促进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管理局、贵阳供电局、市交委、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三)林下经济产业。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药、林菜、林菌等林下种植业和林畜、林禽等林下养殖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带动林农,营造“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建设利用林地面积达到50万亩,实现年产值5亿元。(牵头单位:市生态文明委;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扶贫办、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四)特色经济林产业。重点以精品果业、特色茶叶及木本香油料为主,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
精品果业。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结合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扶贫项目等,大力发展以猕猴桃、葡萄、樱桃、杨梅、李、桃、梨、枣、核桃、香榧等精品果品种植,以南明区、乌当区、花溪区、白云区、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清镇市为重点,推进精品果品基地建设。到2020年,精品果品种植基地50万亩,实现精品果品种植、加工年产值15亿元。(牵头单位:市生态文明委;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科技局、市扶贫办、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特色茶叶。整合农业、扶贫、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以花溪区、开阳县为重点,加快特色茶叶产业发展。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茶园面积3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5万亩,培育种茶大户500户,家庭农场50个,合作社25个,市级以上涉茶龙头企业50家,茶叶年产量1.25万吨,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打造3-5个知名茶叶品牌,全面提升茶叶规模、品质、品牌。(牵头单位:市农委;责任单位:市生态文明委、市扶贫办、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木本香油料。以山苍子、玫瑰、油用牡丹等为主,建设木本香油料等基地,到2020年,种植面积达1万亩,实现年产值0.5亿元。(牵头单位:市生态文明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五)特色两用林产业。重点发展竹、香椿等材菜林;红豆杉、青钱柳、半枫荷、银杏等材药林;乡土珍贵(稀)树种材苗林等特色两用林。到2020年,种植面积达5.5万亩,实现年产值1亿元。(牵头单位:市生态文明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委、市扶贫办、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六)特色林产品加工产业。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在贵阳投资特色林产品加工。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家具、棕榈系列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推进五倍子等林化产品加工,提高林副产品的利用率,加快森林药材等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到2020年,实现特色林产品加工产业年产值30亿元。(牵头单位:市生态文明委;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七)特色林业服务产业。依托我市便利的交通条件、成熟的市场机制及贵州电子商务云的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与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电商合作,积极发展林产品电子商务,逐步建立林产业市场信息服务平台、林产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网络产品新型交易市场,优化交易环境和手段,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宣传推广生态产品品牌,拓展生态产品市场。大力培养林产品经纪人,扩大营销队伍,为经营者搭建林产品交易平台,形成集仓储、交易、加工、中转、运输、检疫等为一体,服务功能齐全的流通体系。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服务保障功能,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补充的林业专业技术咨询产业。通过开展林木林地交易托管、林权交易信息查询、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种养殖技术服务等综合服务,提高专业技术咨询团队的建设,强力支持产业基地建设和产权资本运作。到2020年,实现林业服务产业年产值5亿元。(牵头单位:市生态文明委;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商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五、理清理顺五大发展路径
(一)突出规划引领,明晰发展思路。各区(市、县)要根据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情况及各类涉及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结合实际,及时编制好本地的林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确保实现林业产业产值目标。同时,加强产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形成配套完备的林业产业规划、计划体系,努力实现统筹、持续、有序推进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目标。(牵头单位:市生态文明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扶持壮大一产,不断优化二产、三产。巩固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加大扶持特色经果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优化特色林产品和木本中药材加工产业布局,引导分散的企业向林业产业园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加快现代林业服务业大发展,形成以涉林物流、咨询服务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格局;发挥贵阳市省会城市及黔中城市中心优势,推动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扶持、壮大一批覆盖面广、带动力强、品牌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林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鼓励现有木竹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及兼并重组,促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我市林产品加工业的提速升级转型。全面提升林业产业整体水平。(牵头单位:市生态文明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质监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三)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机制。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在基地建设上,推进林地流转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和扶持专业合作社,引入各类市场主体,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整合林业、农业、扶贫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林农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营建优质高效的产业基地,让群众分享“绿色红利”。在加工业发展上,进一步搞好服务,落实好林业发展专项资金、林业项目贷款贴息、林权抵押贷款等财政金融方面扶持政策,以及林业“三剩物”加工利用企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森林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上,积极推进经营权的出让,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改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森林生态旅游水平。在林地管理及林权流转上。各区(市、县)结合不动产统一登记契机和自身实际,研究制定推动林地、林权流转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农村林地、林权规范流转,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自愿、有偿、互利”的原则,支持农户在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林权基础上,积极创新股份合作社、家庭林场、企业+合作社+农户、村(组)代理、托管、承租等多种林地、林权流转形式,建立“资源变资产、林权变股权、林农变股东、收益有分红”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对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林地实行民主管理,在尊重集体、林农意愿的前提下,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也可以确权确地,完善林地确权发证,形成良好的林地流转基础。对参与林地流转的单位、集体、专业合作社、企业、大户、林农等规模经营主体和对林地收储规模大、连片集中的收储单位或个人,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为实行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科学化、品牌化”夯实基础。(牵头单位:市生态文明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投资促进局、市地税局、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请登录 查看或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