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黄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冈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黄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冈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黄政办发〔2018〕4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感湖管理区、黄冈高新区管委会、黄冈白潭湖片区筹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黄冈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8年9月10日

  黄冈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健康湖北2030”行动纲要》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 ( 鄂政发〔2016〕81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特色发展为突破,以统筹推进为战略,着力构建大健康产业完整产业链,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推动建设全国中药产业发展集聚区、中华医养文化展示传承区、中医药走向世界示范区。

  (二)主要目标。

  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和中医药服务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按照全要素集聚、全产业链服务、全方位立体化格局,打造大品牌,建设大园区,形成大产业。

  到2020年,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大健康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突出,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力争达到10家,培育形成10个左右具有示范效应的大健康产业基地或健康小镇,大健康产业力争达到千亿元规模。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

  发展目标: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0万亩;积极引进知名企业落户黄冈,支持本地医药、物流、健康产业企业做大做强。

  发展重点:

  1.建设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自2018年起,每年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2020年达到110万亩。建设蕲艾、银杏、夏枯草、金银花、福白菊等连片千亩以上的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加大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力度。推进蕲春县、罗田县、英山县、麻城市等地建立一批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华中药用植物园英山石斛园等建设和功能提升。积极支持地方特色中药材产品开展国际化认证。(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食药监局、市质监局、市卫计委,各县市区政府)

  2.培育医药产业集群。

  深入开展“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央企、民营500强、上市公司等优质龙头企业,以及国内大型中医药、生物医药企业落户黄冈,大力发展高性能诊疗设备、高值医用试剂及耗材、可穿戴医疗设备等高附加值产业。重点引进国内大型中药饮片企业,引导饮片加工企业向精深化、差异化、高档化、品牌化方向聚集发展。加速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对接,引导支持广济药业、亿诺瑞生物制药、藻上好生物科技、佳成生物科技等企业创新发展、规范发展。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试剂,做好企业落户服务工作。(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经信委、市药监局、各县市区政府)

  支持黄冈高新区生物医药园、白潭湖国际健康城、蕲春健康产业新城李时珍医药产业集群、罗田万密斋医药产业园、英山生物医药产业园、浠水庞安时中医药产业园、武穴医药化工产业集群、黄梅小池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健康园区科学快速发展,做强做优。(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黄冈白潭湖片区筹委会、黄冈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二)优先发展绿色健康食品产业。

  发展目标:到2020年,将“三品一标”在同类农产品中总体占比提高至38%以上,提升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

  发展重点:建设高品质板栗产业带。大力发展无性系生态有机茶,壮大英山云雾、红安老君眉等精品茶叶主产区。以英山为核心,建设大别山茶谷。大力推进罗田甜柿、红安苕、麻城茶油、黄梅禅茶、武穴佛手山药、蕲山药、叶路大蒜、团风苦荆茶、芝麻湖藕等做大做强,形成涵盖传统饮食、采摘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健康食品产业。推进健康食品进餐桌、进商超、进展会、进网站、进景区和对外出口,让“黄冈味道”走向全国,融入全球。大力开发福白菊、茯苓、栀子、银杏果(白果)、百合、佛手山药、金银花、桔梗、葛根等药食同源产品,以及天麻、丹参、白及、杜仲、苍术、银杏叶等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品种,重点包括增强免疫力、降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功能性食品或药膳,减肥食品和儿童益智食品,以及各种养生保健用品。(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食药监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卫计委,各县市区政府)

  (三)全面推进健康养生旅游产业。

  发展目标:拓展形成“中医药+养生养老”“温泉+养生养老”“森林+养生”“地磁+养生”等模式的健康养生旅游。

  发展重点:突出黄冈生态环境优越、中医药底蕴深厚、交通条件便捷等优势,以生态养生、中医养生、温泉养生、禅修养生为主题,运用中医修身健康养生理念以及现代健康理论,大力发展景区森林浴、天然氧吧、中医药养生、地磁养生、温泉疗养等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依托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和深厚的鄂东医学,将研学观光和深度健康度假结合起来,针对国内外大众旅游观光市场和高端健康养生市场,开发提供健康疗养及慢性病、老年病、职业病疗养等特色服务和中医营养饮食、按摩保健、调理保健、季节养生、慢性病预防等特色养生服务,推进研学观光、健康体验、本草养生等功能的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接待设施建设,鼓励发展中医养生馆、中医养生街区,开展中医特色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地道的中华本草养生体验。(责任单位:市旅游委、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各县市区政府)

  (四)加快发展医疗服务与养老产业。

  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和健康养老体系。

  发展重点:

  1.建立健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在全市所有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科和“中医养生堂”,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科,强化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连锁发展、做大做强。(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工商局,各县市区政府)

  2.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根据国家制定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规范和标准,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开展中医健康服务。加强膏方处方、制备人员、穴位敷贴等技术管理,规范“治未病”服务手段。推广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气功等中医传统运动和科学的药膳食疗理念。鼓励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等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体育局,各县市区政府)

  3.不断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各级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到2020年底,建设2~3个国家级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建成15个省级、30个市级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推进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以及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建设。加强基层中医医疗能力建设,力争使所有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9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国医堂”建设覆盖率达到100%,示范国医堂建设覆盖率达到30%。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肛肠、骨伤、妇科、儿科等非营利性中医医院。(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县市区政府)

  4.创新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模式。推动医疗服务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注重健康维护,建立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临终关怀为一体的服务链。支持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支持县级中医医院探索开展县乡一体化服务。推动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县市区政府)

  5.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发展。在三级中医医院建设康复中心,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科。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加强康复服务标准化及规范化建设。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具有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支持建设中医特色康复示范单位。(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各县市区政府)

  6.加强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建设。鼓励改建转型或社会资本投入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特色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医院。按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有关规定,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符合条件的,为其办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依法登记为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依照相关规定享受建设、运营补贴。(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各县市区政府)

  7.弘扬中医药文化。创作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发展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培育知名品牌和企业,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在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