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促进工业全面转型升级方案》的通知
毕府办通〔2016〕73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及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 毕府发〔2020〕6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毕节市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促进工业全面转型升级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0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毕节市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促进工业全面转型升级方案
为贯彻落实《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促进工业全面转型升级方案的通知 
》 (
黔府办发〔2016〕28号
)和《中共毕节市委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毕党发〔2016〕8号)精神,大力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促进全市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原则。
—坚持一步到位,全面展开。省市县联动,全面启动“千企改造”工程,对全市所有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进行统筹管理,指导和帮助企业制定转型升级方案,针对每个企业提出具体的转型升级改造路线图、时间表,实现改造升级全覆盖。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企业在改造升级中的主体作用,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为引领,坚持分类指导、一企一策,引导督促所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不断优化全市产业结构。
—坚持创新引领,提升水平。瞄准行业标杆,推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提升自动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推动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二)主要目标。2016年底前,完成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方案制定工作;“十三五”期间,每年培育80户企业上规入统,每年完成100户以上企业改造升级任务,争取20户纳入省级,市级20户、县级60户,到2020年完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改造升级任务。
—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投资达到800亿元;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
—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0年,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和60%以上;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0%;企业创新营销模式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超过60%;培育一批信息化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骨干企业。
—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使用率提高到5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低碳、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大幅增加,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质量效益水平明显提升。到2020年,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产品附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等明显提高。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企业提质增效。实施“调结构、补短板、增效益”专项,重点加大煤炭、电力、烟酒、建材、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全市煤矿总量减少到310个左右,有效年产量控制在1亿吨左右。加大煤矿技术改造力度,2020年全市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65%以上、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50%以上、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支持市内电力企业多元发展,合理开发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新能源。鼓励发展新型建材,支持金日久、东冶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支持海美斯、明钧玻璃做大做强。推动黔希煤化工、煤制烯烃、煤制清洁燃料、精细磷化工等项目加快建设,围绕龙头带动,谋划一批下游产业项目,形成煤磷电化产业集群。积极引进技术实力强、资金资本厚的投资者对市内冶金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发展有市场的高端铸造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业能源委、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国土资源局)
(二)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共性需求,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加快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汽车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澳能国家大规模物理储能研发中心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在汽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争取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力争毕节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大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等相关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毕节。加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建设,推进创新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0年,力争新增1个以上国家级、10个以上省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业能源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局)
(三)加快企业绿色改造升级。实施“节能环保与安全改造”专项,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等绿色工艺,大力推进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和绿色化改造。对市内30万千瓦及以下火力发电机组实施节能化改造,火电机组平均煤耗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电厂周边布局余热余压利用项目。开展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促进绿色建材、钢结构和铝型材扩大使用;综合利用脱粉煤灰、硫石膏、炉渣等固体废弃物,大力发展石膏建材、轻型墙体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磷渣复合材料。每年确定一批企业加强工业控制系统生产工艺和装备的技术改造,提高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示范,到2020年,创建3家绿色产业园区和8家绿色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业能源委、环境保护局、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局)
(四)加快企业产品创新。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每年组织一批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推进精益制造,改进工艺流程。在化工、建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五张名片”等重点领域每年组织10户以上企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立足现有的煤化工产业项目,推进化工产业链条延伸和壮大,产品种类增加。积极发展铌超导合金、石墨烯、纳米材料、智能新材料等前沿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压缩空气储能、新医药及其衍生产业,做大做强中药、民族药,加快乌蒙山药业、同威生物二期等项目建设。以金沙回沙酒厂为龙头,抓好金沙回沙酒、毕节大曲、碧春酒、贵奇酒、古酒、春秋酒业、盛宇酒业品牌提升,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推动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创新产品、创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依托百万亩高山生态茶叶基地进行深加工,重点打造七星关区太极古茶、奢香贡茶、大方海马官茶、纳雍高山有机茶、威宁乌撒烤茶等品牌。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培育示范企业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示范,积极打造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贵州省名牌产品。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到2020年,新产品产值突破100亿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能源委、科技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农委、发展改革委、工商局)
(五)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和大数据应用。实施“智能制造与两化融合”专项,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先进手段对企业实施改造升级,培育1-2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应用,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贵州省“工业云”平台,提出大数据应用和产业转型对策方案,带动各行业运用大数据实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以金沙电子信息产业园、深圳—毕节智慧产业园区为基础,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集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大力推进北斗导航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中安永恒研发中心、大数据实验室、坤腾世纪自建项目建设,促进北斗终端生产和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业能源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局)
(六)加快推动企业服务化转变。完善工业配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检测检验、现代物流、节能环保、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为主的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促进社会分工协作和工业、信息产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专项行动计划,推进研发、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个性化定制试点。建立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企业资源共享和业务整合能力,实现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网络化。推进工业生产营销模式创新,积极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海量信息,精准分析细化目标市场,努力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责任单位:市工业能源委、商务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绿色通道。市县工能、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要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并联审批和联审联批机制,强化审批衔接,优化工作流程,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电力直接交易等优惠政策要与企业转型升级挂钩,支持电力直接交易政策向有意愿转型升级的企业倾斜。(责任单位:市工业能源委、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质监局、安全监管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二)加大资金支持。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工业企业融资渠道。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和引进实力雄厚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到毕节开展业务,积极发展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推动银担合作,为全市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吸纳社会资金资本参与,积极探索设立毕节市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支持工业企业技改升级。整合全市产业园区资源资产,探索组建毕节市工业园区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努力打造AA级融资平台,提升工业园区融资能力,支持园区企业加快改造升级。通过政银企对接会等多种形式每年向金融机构推荐100个以上技改融资项目,争取金融机构融资支持。建立财政投放长效机制,市级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重大专项,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