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毕府发〔2016〕12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及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 毕府发〔2020〕6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的通知》(黔府发〔2014〕24号)、《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 黔府发〔2015〕8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 黔府办发〔2016〕39号)等文件精神,全力推进我市大健康产业加速发展,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重点项目为支撑,着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着力培育壮大大健康产业企业,着力优化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大健康产业市场化、融合化、高新化、集聚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可推广示范的涵盖“医、养、健、管”四位一体的大健康全产业链体系,全面建成“一核多区”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布局,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日益显现,总体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产业规模。大健康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占GDP比重达10%以上,与大旅游、大生态、大扶贫、大数据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推进,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

——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在西南地区具有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培育产值10亿元级大健康企业1个以上,5亿元级企业5个以上,1亿元级以上企业20个以上,形成大健康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产业特色。在互联网医疗、医养结合、康旅结合等领域形成一批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健康养生、健康医药、健康食药材等行业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体制机制。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社会资本办医、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大健康产业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基本建立,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形成有利于大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规划引领。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积极谋划、广集民智,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强化规划的总体要求,引领健康产业发展。

2.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化运行、产业化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好地投向中高端健康产业的发展,参与基本健康服务,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强化创新对健康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深化医药卫生、教育、体育、养老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效释放人才资源活力;强化“互联网+”的理念,加快医疗服务与养生养老、体育健身、休闲旅游、信息服务、药械研发生产和流通等产业融合,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县(区)在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健康需求的同时,按照全市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立足区域优势、深挖发展潜力、科学谋划布局,紧扣健康产业链、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发展,不断形成和彰显县(区)域健康产业发展的特色与亮点。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健康医疗产业

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大幅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培育发展新业态,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健康医疗产业体系。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达到2人,建成辐射云贵川三省的金海湖新区医疗卫生集群中心,全市医疗卫生总体水平达到全省领先水平。(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

1.推动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公平性的要求,加快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市妇女儿童医院、市公共卫生中心等一批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实施市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五大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20年实现全市至少拥有2所三甲综合医院、10所三级综合、专科医院,每个乡镇建成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街道、社区建成1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建制村建成1所以上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小病不出村、常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康复回乡养”。(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大力发展中医及特色医疗。以县级中医院达标建设和提升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质量为重点,加快中医药医疗和预防保健体系建设。推动市中医院建成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全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促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积极发展苗医彝医等特色医疗,开展市级名中医和民族民间名中医评选,促进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传统技术、传统制剂研发推广和应用。到2020年,市、县二级中医院全部完成达标建设,建成1所三甲中医医院、7所二级甲等中医院,深入推进农村“三为主、三结合”医疗保健体系,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3.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社会办医准入制度,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和自然人等举办大型、高端医疗机构,尤其是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以及中医类专科医院等,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逐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农、支边等任务。在调整和新增医疗资源时,优先考虑社会资本。积极破除卫生技术人员在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间流动的身份障碍。支持医药流通企业利用大数据,通过与物联网有机融合,发展成为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4.积极推进智慧医疗。以全员人口、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共享为基础,深化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以传染病监测预警、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运用“互联网+”理念,建设“智慧医院”,打造“健康云”平台,建立市县远程诊疗中心,实现与省级远程医疗平台对接,推进远程诊断、远程培训等医疗服务互联互通。支持各类健康服务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搭建平台提供健康评估、健康监测、医疗救护等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拓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模式。(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二)大力发展健康医药产业

立足资源优势,抢抓医药新需求、新技术激发新产业模式的重大机遇,做大做强特色医药产业,加快形成全市新医药产业化、系列化和品牌化发展格局,打造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的“毕节新医药产业圈”。到2020年,全市健康医药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业能源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1.优化医药产业布局。以七星关—大方为中心,发展壮大大方药品食品产业园、赫章县黔西北现代中药产业示范园、贵州乌蒙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医药产业园集群,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医药产业示范区,有条件的县(区)依托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医药产业园,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平台。加快建设1—2个综合性现代医药物流园。(责任单位:市工业能源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商务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培育打造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上市、并购重组,推进上下游关联产业整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药品园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推进中药、民族药开发,抓住机遇发展化学药。支持优势品种深度开发,对天麻、半夏、丹参等优势中药材进行有效成分提取,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依托新型化工产业发展机遇,以织金精细化工产业园为基础,发展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为延伸化学药产业链奠定基础。(责任单位:市工业能源委、市投资促进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3.发展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支持医药企业生产医用贴敷类、家庭健康产品等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引进医用高分子材料产品及数字影像、检验检测、诊疗设备等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拓宽和完善医药产业链。(责任单位:市工业能源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卫生计生委、市科技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4.发展医药产品研发和流通服务。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中药现代化、生物医药、特色化学原料药、药物制剂、辅助器具、特色医疗器械及关键制药装备为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全面实现产业化。着力推进药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充分整合物流、人才流和资金流,形成规模化管理。建立健全医药商务网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优势,快速衔接产销双方,提供及时的药材和药品市场供需信息,保障医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能源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卫生计生委,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三)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

借助全市旅游业蓬勃发展大势,将养生元素融入景区建设,推动健康养生与旅游融合发展,以健康养生促进快旅慢游格局。到2020年,建成一批多层次、差异化的康养示范基地、度假区,全市健康养生产业体系基本完善。(牵头单位:市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

1.发展山地康养。依托清凉气候、清洁空气等资源优势,按照建成“国际知名山地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打造一批康养度假示范社区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培育一批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民族医药、温泉疗养、特色饮食文化体验等康养旅游示范产品,建设一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委,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发展生态养生。依托全市良好的生态系统,重点推进百里杜鹃、七星关拱拢坪、大方油杉河、黔西柯家海子、金沙冷水河、纳雍大坪箐、赫章水塘等地发展景区森林生态浴、花海康养、山地康养、天然氧吧等生态养生体验产品,形成一批亚健康康养基地、心灵疗养基地、生态康养基地。(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旅游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3.开发温泉养生。发挥金沙、织金、百里杜鹃、赫章等地的温泉资源,积极挖掘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温泉健康养生文化,开发中药或民族药泉、休闲理疗、香薰水疗、民族文化温泉、动感温泉等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产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温泉康体度假疗养中心,推动温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建设金沙安底温泉、百里杜鹃温泉和赫章六曲河温泉等养生综合体项目,加快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温泉保健疗养品牌。(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4.发展滋补养生。充分发挥我市道地药材的优势,推动道地大宗药材进入新资源食品目录,大力发展药食两用产品。以各县区中药材种植基地、民族医药产业园为载体,以天麻、金银花、刺梨、鱼腥草等药材食材为重点,开发药膳、药酒、药茶、茶酒、饮料、保健品等产品,打造地方知名品牌。(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科技局、市工业能源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5.推进保健养生。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保健康复的特色优势,鼓励发展以体质辨识为基础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强化中医药防治常见病、慢性病的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严格搞好社会化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审核把关、制定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6、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引导居民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宣传、讲座等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全市居民逐渐形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不断提高健康指数。(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四)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把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建成一批集休闲、养生、保健、疗养和旅游功能为一体的避暑健康养生养老、生态健康养生养老特色发展集聚区。到2020年,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张以上,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1.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建设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等机构;加强公办保障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推进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加强以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农村幸福院等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将有条件的乡镇五保供养机构扩建提升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强化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医养结合型养老产业。(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开发养老服务产品。依托避暑、温泉、观光等养生养老基地,把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金融理财、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加快启动金海湖新区甘河片区大健康养老养生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周驿茶场老年养护楼建设,带动各县区老年养护产业发展,探索发展“候鸟式”养老和“虚拟养老”模式,建设一批连锁化、品牌化的健康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生态、气候、旅游等资源优势,围绕“衣食住行”开发高端养老产品,积极发展面向国内外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业。(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3.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强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资源布局规划衔接,建立健全全市老年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发展老年康复医院、老年保健院、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统筹新建、扩建、迁建的乡镇卫生院(分院)和养老院融合建设发展。研究制订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设置标准,强化养老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保健功能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提高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能力。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机制。(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五)大力发展健康食药材产业

发挥生态环境优良、特色农产品丰富的优势,将建立健康食药材基地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把发展健康食药材产业作为决战贫困“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的主要产业。(牵头单位:市农委、市科技局、市扶贫办)

1.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化。积极推进大方、赫章、威宁、七星关、织金等县(区)规模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建成10万亩级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力实施黔药大品种战略,以“大方天麻”“赫章半夏”“威宁党参”“织金续断”等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药材为主,以黄柏、鱼腥草、丹参、皂角刺、金荞麦等为重点,着力打造毕节特色优势品种,逐步形成中药材种植大区。以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中药材初加工、精深加工进程,形成以中药材为主、食药两用并重的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中药材提取物深加工以及中药类保健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宽度,促进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0万亩,野生抚育面积20万亩,培育5亿元级中药大品种2个,1亿元中药大品种5个,中药材产值达100亿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能源委,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叫响“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商标公共品牌。重点发展食用菌、核桃、刺梨、茶叶、苦荞、大蒜、油用牡丹等特色优势产品,发展健康食药材,争创省和国家知名品牌。积极发展农特产品电子商务,不断提升我市健康食材的市场影响力。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优质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等工作。大力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相关的共同体。积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竞争力。到2020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达到300个,绿色食品申报认证达到32个,有机农产品申报认证达到80个;“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品牌涵盖产品产值10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科技局、市畜牧水产局、市林业局、市工商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3.构建完善食药材市场体系。建立配套完善的食药材市场网络,改善我市食药市场较分散、规模小、管理乱、品质差的现状。加快推进乌蒙山药品毕节食药交易市场和配送中心、大方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在集中连片或连片2000亩以上的基地,建设季节性简易交易市场25个以上。培育食药材经营龙头企业,促进食药材种植、加工与流通融合发展。建立农产品质量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从种植到市场全流程贯通追溯。(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卫生计生委,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4.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生产(养殖)基地建设,推广先进实用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产品安全生产配套技术,积极发展标准化种植和生态养殖,普及平衡施肥技术和提高有机肥料生产能力,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依托全市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运用“互联网+”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农产品智能监管系统平台,完善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和追溯体系,从源头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畜牧水产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六)大力发展健康运动产业

积极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等健康运动产业。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全市建成省级山地户外运动或水上运动康体示范基地2个以上,不断提高百里杜鹃、金沙后山运动赛事品牌知名度,力争健康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50亿元。(牵头单位: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1.加快山地健康运动基地建设。综合利用独特的海拔、气候、山地、水体资源,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健康运动体育企业,在百里杜鹃、支嘎阿鲁湖、威宁草海、金沙冷水河、赫章韭菜坪等山地户外特征明显和水体资源丰富区域,建设一批汽车露营地、自行车赛道、骑游公园等以体育休闲健身运动为核心,具有休闲、旅游、娱乐等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打造富有特色的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示范项目;积极申报“国家体育健康运动产业基地”、“国家体育健康运动产业示范基地”、“省级体育健康运动产业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