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
筑府发〔2013〕41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部分规范性 文件和公布继续有效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筑府发〔2018〕2号)规定,继续保留
USHUI.NET®提示:根据《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筑府发〔2020〕19号)规定,现行有效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 (
黔府发〔2012〕44号)精神,加快我市内河水运发展,建设节约型、环保型、高效型绿色交通,全面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我市水运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市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方式得到快速发展,而水运是我市多种运输方式中的薄弱环节,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加快水运发展,全面构建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破综合交通瓶颈,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需要,是实施“三化同步”战略的需要,是旅游、物流等三产发展
的需要。
我市内河航道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的乌江干支流,沿岸矿产资源丰富,经水路可直达长江沿岸和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利用水运运量大、成本低、绿色环保的特点,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在大宗货物运输、促进沿江河产业带形成及旅游客运中的优势,加快水运发展,全面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迫在眉睫。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生态文明引领水运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国家、省实施水运发展战略和我市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需要,全面提升我市水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发展原则。推进环保型船舶技术改造,发展绿色水运,促进资源节约,加大对岸线水土保持的力度,保护水资源,将水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
———坚持协调发展原则。统筹水运、水利、水电、公路、铁路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我市与相邻市(州)水运规划衔接。
———坚持重点建设原则。加强水运通道、集约化港口(码头)、安全监管与支持保障能力等建设,全面提升水运发展基础条件。
———坚持多元化投入原则。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港口(码头)、旅游航运、船舶制造等建设,共同促进水运发展。
(三)发展目标
坚持“以航为主、航电结合、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加大投入力度,主攻港口(码头)建设,强化航道治理,开发旅游航运,培育沿江产业,发展船舶运力,完善保障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发展绿色水运,实现贵阳市“通江达海”水运现代化的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开阳港、息烽港,逐步完善港区集疏运公路、客货运站(场)、安全保障等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形成贵阳市水运交通运输体系。
———到2020年,基本建成清镇港、修文港和城区港,完善港区配套设施建设。水路货运通过能力达到750万吨/年,客运能力达到700万人次/年。打通乌江干流凹河(清镇)至龙水(开阳)段主通道,实现北上长江,完成贵阳市“通江达海”。建成南明河(河滨公园至水口寺河段)旅游航道,逐步开发南明河、清水河其他航段。建成开阳大型船舶修造工业基地,启动息烽船舶修造基地建设,港区配套设施全面建成,实现重要港口基本现代化。
———到2030年,水路货运通过能力达到1700万吨/年,客运能力达到1600万人次/年。建成清水河航电梯级工程和息烽船舶修造基地,进一步完善港区设施功能,提升乌江干流、南明河、清水河等航道等级标准。
三、主要任务
(四)主攻港口建设,完善港区布局。按照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专业化、高效率的港口和物流体系要求,以煤炭、矿产、化工、烤烟等专业化泊位为重点,加快开阳港、息烽港港区集疏运公路及其他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港口物流园区、临港工业园区、现代化综合服务项目规划建设工作,实现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建设、联动发展,全面统筹沿岸、临江(河)区域铁路、公路与港口衔接的规划建设,逐步实现水运与道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
(五)加快航道建设,强化航道治理。以开阳港、息烽港建设为核心,以乌江干流航道建设为重点,推进航道建设;完善水上旅游通航设施,完成新的水上旅游航道论证,重点是南明河航运工程的论证,加大对通航水域航道治理投入。突破闸坝碍航,加快水电枢纽通航设施建设,突破区间分段通航的格局。完善通航标志,提升安全通航保障。
(六)发展库区水运,推进旅游航运开发。加快库区航运工程、城乡便民停靠点和乡镇渡口建设,发展农村水路运输,启动区间短途客船改造,做好渡口渡船维护保养工作,改善库区周边群众出行条件。加强沿河两岸绿化美化、污染防治工作,开发旅游航运,扩大经济效益,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库区水上旅游及南明河城市风光等水上旅游航线开发和运营,促进特色旅游运输业发展。
(七)大力培育沿江产业。发挥乌江出省水运通道跨区域、通江达海、物流成本低的优势,利用水运发展产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聚效应,发展以开阳港、息烽港等港口为依托的工业园区和临港产业集群,发展航运、矿产加工、加工制造、商贸旅游、农牧林渔等产业,打造乌江干流沿河经济带,重点扶持区域物流中心建设。
(八)推进船舶运力发展。加快船舶制造业发展,建设贵阳市船舶建造基地;加快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完善船舶检测检验、技术研发和培训服务体系。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建设运力结构合理、运输组织科学、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先进的运输体系,引导营运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环保节能化方向发展。
(九)加快水运市场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水路运政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电子政务的实现,提高市场管理服务效能,加强水运市场监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强化企业、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核,健全水运市场服务机制,聚集航运生产要素,扩大航运服务功能。建立并完善信息化动态监控机制,加强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规范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经营行为,逐步完善水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十)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救助保障体系。加快贵阳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及救助信息化建设,建立水运管理“三网一库”网络框架,实现水运管理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快建设我市一个市级搜救指挥中心、七个县级搜救中心、七个救助基地、十五个救助站等水上交通应急搜救重点保障设施,近期重点建设贵阳市海事搜救指挥中心(建设地点在百花湖马巷坡)。加快水上安全救助设备车、船等设施建设,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及搜救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实现海事监管搜救一体化。强化危险品运输管理及渡口安全管理。
(十一)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投融资渠道,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原则,加快水运发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外资和社会资金,进一步拓展内河水运发展的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水运建设多元投资机制。
(十二)发展绿色水运。建立和完善船舶垃圾及废弃物收集处理体系,实施机动客、货船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增强对水运突发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的能力。推进无污染船舶创新与研究工作,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船舶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优化工程设计,合理利用岸线资源,改善生产工艺及设备,大力推进“油改电(气)”、“岸电(气)直供”等技术改造,降低施工、生产环节的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
四、政策措施
(十三)加强规划衔接。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指导航道整治、港口建设以及后方陆域开发,确保水运资源的合理利用。
《贵阳市内河水运发展规划(2012—2030)》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省水运发展规划及市综合交通规划、城乡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水运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水运建设与城市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十四)加大资金投入。水运工程建设资金,除积极争取国家、省补助外,市政府从 2013年起每年在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