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内陆山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毕府发〔2014〕12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及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 毕府发〔2020〕6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市委一届五次全会、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会精神,根据《
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 (
黔府发〔2014〕11号
)要求,结合我市开放型经济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毕节试验区内陆山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推进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陆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历史机遇,积极主动和深度融入对外开放大格局,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建设开放大平台和载体,加快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迅速做大开放型经济总量,大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二、目标任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投资、促进就业、服务民生等贡献度有显著增强,基本建成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政务法治环境。加快毕节国际内陆港、海关、检验检疫、出口基地、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开放载体建设。提质升级开发区,努力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到2017年,实现全市外资企业50家,利用外资2.5亿美元。进出口企业500家,进出口总额达10亿美元以上。(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工业能源委、农委、旅游局、投资促进局、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科技局、工商局、财政局、国税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编委办、市政府金融办、毕节飞雄机场有限公司、人民银行毕节市中心支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毕节市中心支局)、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毕节办事处,各省级经济开发区等)
三、主要措施
(一)加快毕节国际内陆港建设
全市经济的蓄势待发,急需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支撑。作为内陆城市,也急需借助一个平台,拉近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距离,提升对外开放度,以完善、高效的物流保障系统吸引更多投资者,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毕节国际内陆港是实施国务院批准的《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办函〔2013〕35号)“把毕节建设成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抓手。在双山新区规划26平方公里建设毕节国际内陆港,形成产城互动、城商融合的发展体系,推动双山新区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北接成都、南下贵阳、东融重庆、西进昆明、环连七市”为主,辐射大西南区域,通过南下出海通道接入东盟的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格局。
毕节国际内陆港由“一个中心”( 保税物流中心)“五大组区”(国际物流区、国内综合物流区、物流产业集群区、出口加工区、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区)组成。2014编制完成《毕节国际内陆港发展规划》和《毕节国际内陆港控制性详细规划》;2015年,争取启动建设海关、检验检疫、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载体;2016年,完成海关、检验检疫等开放载体建设;完成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启动建设综合保税区;2017年,毕节国际内陆港主体工程基本完工;2018年建成综合保税区;2020年全面完成毕节国际内陆港建设工作,成为川滇黔区域性国际国内货物集散地、集装箱转运中心、区域性加工贸易中心。(责任单位:大方县人民政府、双山新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交运输通局、投资促进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毕节市中心支局、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毕节办事处,毕节飞雄机场有限公司等)
(二)努力打造开发区升级版
开发区是我市重要的招商引资载体、对外开放窗口和服务创新试验田,在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带动城镇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度重视开发区的功能作用,科学制定和完善开发区的发展目标,推进开发区无障碍办事制度建设,加强开发区管理体制建设,落实开发区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改善开发区投资软环境,增强开发区吸引投资的能力、服务项目的能力、推进发展的能力。探索与省外联合开发,加快完成开发区产业规划、招商引资规划以及投资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开展开发区星级评定工作,引导发展方向。加快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促进集约节约发展。打造开发区投融资平台,建立务实高效的开发区投融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资源向资本转化,资本向资金转化。创新融资方式,扩大融资能力,突破资金瓶颈。建立投融资监管体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范债务风险。大力实施开发区培育工程,帮助条件已成熟的县区将产业园区申报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争取与对口帮扶城市合作共建开发区,积极申建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将毕节、大方、织金开发区列入千亿级开发区进行培育,争取至少有1个开发区列入全省千亿级开发区培育计划名单,有2-3个开发区列入全省500亿级开发区培育计划名单,争取将毕节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外贸强区工程,引导开发区外贸发展壮大,打造1-2个外贸重点开发区,指导开发区成立进出口贸易公司,推动开发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业务,把开发区真正打造成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工业能源委、投资促进局,各省级经济开发区等)
(三)大力培育一批外贸出口基地
通过调研及规划,以循序渐进、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培育壮大毕节开发区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省级外贸出口基地,争取申报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各县(区)以当地经济开发区建设为载体,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确定当地外贸基地产业重点,培育各县区的外贸出口基地,加快毕节试验区产业步伐,发展壮大毕节外向型经济。力争到2017年建成七星关区以大蒜、桑蚕制品及纺织品为主,大方以芸豆、辣椒(皱椒)、中药材(天麻、园珠半夏等)、豆制品、茶叶和肉类食品等特色农产品为主,黔西以刺梨、石榴、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为主,金沙以特色酱香白酒、电子产品、玩具礼品、茶叶、油脂等为主,织金以煤化工产品、轻工纺织(服装)、竹荪、金银花等为主,纳雍以塑料产品、高山有机茶为主,赫章以核桃、樱桃、红茶、中药材(半夏等)、可乐猪等特色农畜产品为主,威宁以马铃薯、芸豆、荞麦、中药材(党参)等特色产业为主的省级外贸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外贸基地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外贸基地开展进出口业务,外贸基地进出口占全市进出口的比重超过50%。(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商务局、工业能源委、农委、科技局、畜牧水产局,各省级经济开发区等)
(四)培育壮大外贸市场主体
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开发区,实施“引贸入毕”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加工贸易企业,积极探索内陆加工贸易“就地配套”、“内外兼销”的发展模式,发展符合我市特点的内陆型加工贸易。鼓励外贸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资源性出口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支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特色农产品出口。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启动千家外贸企业培育工程,争取将注册资金高于600万美元的限制类外商投资企业、以投资为主要业务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在毕节授权登记。鼓励支持国内外(省内外)大型企业、知名企业来毕节投资经营,对企业申请使用“中国”、“中华”、“国际”和不含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的,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使用。力争到2017年,全市进出口企业达到500家,2020年达到1000家。其中:年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2家以上,超过5000万美元的10家以上,超过1000万美元的50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工业能源委、农委、工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毕节市中心支局等)
(五)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做好引入企业的服务工作,借助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开展以商招商,推动现有投资者增资、引资,形成二次招商效应。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以产业项目为核心、开发区为载体,巩固港澳台,提升东盟,拓展欧美,重点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等外商投资企业,以引进项目投资为搭载,大力引进技术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管理经验,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努力实现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专业招商机构、中介机构和各类商协会在信息、客源和渠道方面的优势,提升招商项目包装、推介和对接水平。以集聚国内外生产要素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放宽对外来投资的各种限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抢抓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机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扩大农业领域开放,以引进资金、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先进生产经营方式和市场网络为重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外资投向交通、电力、水利、旧城改造、给排水、供暖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推进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