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自贡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自府办函〔2018〕72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自贡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一批市政府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自府发〔2024〕4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
《自贡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7月4日
自贡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8〕2号)精神,更好保障参保人员权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结合《“健康自贡2030”规划纲要》,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我市实际和医疗服务特点的医保支付体系。通过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和转诊患者的内生动力,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患者有序就医,助推分级诊疗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维护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权益,推动我市医保制度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保障基本。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不断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着力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严格规范基本医保责任边界,重点保障符合“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原则的药品、医疗服务和基本服务设施相关费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利用,筑牢保障底线。
建立机制。健全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对医疗费用的控制机制。建立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间公开平等的谈判协商机制和“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提高医疗机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医疗机构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充分考虑医保基金支付能力、医保管理服务能力、医疗服务特点、疾病谱分布等因素,科学合理开展适合我市实际的支付方式改革。
统筹推进。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注重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发挥部门合力,多措并举,实现政策叠加效应。
(三)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在持续推进101种病按病种付费工作的基础上,稳步扩大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及住院患者按病种付费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按人头、按床日等付费方式。积极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探索将点数法和病种付费、预算总额管理等相结合。到2020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在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和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的基础上,全市范围内普遍实施适应不同疾病、不同服务特点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按项目付费占比明显下降。
二、主要内容
(四)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和总额控制。强化基金预算管理,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医保基金收支预算。加快推进医保基金收支决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完善与预算管理相适应的总额控制办法,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集体协商机制,提高总额控制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总额控制指标应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医疗机构等适当倾斜。完善与总额控制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并根据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医疗机构的总额指标。有条件的医保经办机构可以按协议约定向医疗机构预付一部分医保资金,缓解其资金运行压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分别负责)
(五)实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针对不同医疗服务特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对住院医疗服务,主要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长期、慢性病住院医疗服务可按床日付费;对基层医疗服务,结合门诊统筹实行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将按人头付费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对不宜打包付费的复杂病例和门诊费用,可按项目付费。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鼓励提供和使用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在规范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的基础上,按规定逐步将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综合考虑医保基金支付能力、社会总体承受能力和参保人负担,坚持基本保障和责任分担的原则,适时调整待遇政策。公共卫生费用、与疾病治疗无直接关系的体育健身或养生保健消费等,不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发改委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下同)
(六)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按照《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制定完善符合我市基本医疗需求的临床路径等行业技术标准。指导医疗机构加强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执行医疗项目技术规范等行业技术标准。逐步统一疾病分类编码(ICD—10)、手术与操作编码系统,明确病历及病案首页书写规范,实现全市范围内医疗服务项目名称和内涵的统一,为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打下良好基础。原则上对诊疗方案和出入院标准比较明确、诊疗技术成熟、质量可控且费用稳定的病种,实行按病种付费。统筹做好按病种收费、付费的政策衔接,以既往费用数据和医保基金支付能力为基础,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确定病种收付费标准,引导适宜技术使用,节约医疗费用。逐步将日间手术以及符合条件的中西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发改委负责)
(七)完善按人头付费。明确按人头付费的基本医疗服务包范围,保障医保目录内药品、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和一般诊疗费的支付。逐步从糖尿病、高血压等治疗方案标准和评估指标明确的慢性病入手,将慢性病相关诊疗费用统一纳入按人头付费,鼓励医疗机构做好健康管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发改委负责)
(八)完善按床日付费。对精神病、安宁疗护、医疗康复等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可采取按床日付费的方式。按照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治疗各阶段的费用特征及医疗机构的类别,制定差别化支付标准。同时加强对平均住院天数、日均费用以及治疗效果的考核评估,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发改委负责)
(九)协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相关改革。建立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医疗费用总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医保基金支付能力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巩固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改革成果,合理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对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后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纳入医疗保险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