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意见
威政发〔2016〕30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废止和宣布失效部分市政府政策性文件的决定》 ( 威政发〔2023〕2号)规定,决定修改
各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切实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 (
国办发〔2016〕44号)和《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 (
鲁政发〔2016〕2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品牌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的引领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健全机制,优化环境,增强品牌建设能力,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水平较高、核心竞争力较强的知名品牌,打造“威海品牌”良好形象,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加强品牌战略规划引导,增强企业品牌建设原动力和创新活力,增创品牌发展动能。二是坚持优化供给、引导消费。强化品牌引领作用,提升产品品质和档次,扩大优质优价高效供给,提高全民质量安全意识,创造新需求。三是坚持重点培育、优化结构。以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强化市场需求导向,加大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品牌培育力度,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水平向中高端迈进。四是坚持自主创新、以质取胜。突出质量导向,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增强品牌竞争力,推动自主品牌发展。
(三)主要目标。
1.品牌数量和价值显著提升。到2020年,国内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2.5万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达到80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地理标志商标10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5件。山东名牌产品达到260个、服务名牌达到9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15个、农产品企业品牌达到60个。新增鲁班奖3个、“泰山杯”奖20个。中华老字号数量明显增加。品牌价值在行业内领先的品牌数量力争达到3个以上。
2.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力争1家企业进入世界品牌实验室(WBL)世界品牌价值500强,3家企业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3家企业进入山东100强,50家企业成为省级国际自主品牌企业。打造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1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个、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11个。争创中国质量奖或者提名奖1个,省长质量奖达到7个。
3.品牌经济贡献率显著提高。到2020年,品牌企业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重点行业前5位品牌企业销售收入占同行业比重进一步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力争达到20%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品牌基础建设工程。
1.坚持先进标准引领。实施标准提升工程,以国内外先进标准为标杆,全面提升产品、产业标准技术水平,打造引领性、创新性的“威海标准”。在医疗器械、碳纤维、轮胎等领域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动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争取更多技术和市场话语权。完善企业产品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承担国家和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工作,主导或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制修订。探索推动轮胎、渔具等领域的团体标准和联盟标准建设。在海洋渔业、特色种植、现代物流、养生养老等产业领域,推进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研发机构、跨国企业开展标准化合作交流,提高标准研制水平。加强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完善标准化投入机制,加大标准化专项资金扶持力度,为企业开展相关标准化活动提供支持。(市质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民政局、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商务局、卫生计生委、旅游发展委、食品药品监管局、金融办、服务业发展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行精细化质量管理。强化企业质量意识,推进千家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引导百家骨干企业学习实践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加快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推广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开展质量现场诊断、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推动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品牌培育试点,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品牌培育示范。(市质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小企业局、国资办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认证认可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等管理体系认证,重点抓好节能、低碳、环保、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认证推广,推动企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积极推广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认证,推动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探索建立“威海标准”自愿性认证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互认,以认证服务带动技术、产品、服务“走出去”。(市质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民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商务局、环保局、旅游发展委、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金融办、服务业发展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全面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加强商标注册,扩大注册商标总量。加强商标品牌化进程,推动商标向知名品牌跃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指导企业加强商标品牌资源开发利用,支持企业以商标品牌为资产进行参股控股、重组兼并,采取商标权投资入股、质押融资、许可使用、连锁经营等方式开展经营活动,实现品牌价值的转化、利用和提升。(市工商局牵头,市金融办、国资办、人民银行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提升品牌科技内涵。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围绕医疗器械、新材料、船海装备等优势领域,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重点产业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布局,建设研发、孵化、检测、设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高分子材料、船海装备、智能装备、服装家纺、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加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品牌技术含量,提升品牌价值。(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加大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力度,健全重大知识产权违法案件处置机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维权。建立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组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和海外维权联盟,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探索建立集专利、商标、版权等信息和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专利布局,实施专利导航试点项目,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运营和知识产权金融等促进手段,进一步挖掘并提升知识产权核心价值,巩固提高品牌竞争力。(市知识产权局、工商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公安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7.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品牌建设相关课程,探索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培养品牌建设专业人才。实施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引导相关机构开展人才培训、品牌培育经验交流等活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的职业化水平。深入实施英才计划,鼓励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管理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高水平品牌管理人才。实施一线技术工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打造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过硬技术的技能型人才队伍。鼓励品牌管理专家、品牌研究学者、领军人物、高级技能人才申报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和首席技师。(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局、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品牌培育提升工程。
1.开发农产品品牌。围绕海洋渔业、特色种植、休闲观光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海洋渔业企业实行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打响“威海刺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等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推进种植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特色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技术更新,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制定工作,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企业品牌。推动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强化休闲农业经营场所创意设计,培育一批休闲观光知名品牌。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品牌创建主体作用,鼓励行业协会聚集品牌效应。推进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创新品牌农产品营销方式,实施“互联网+农业”,构建现代化营销网络,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市农业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制造业品牌。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开展特色精品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制造业精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在新信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等产业,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技术、形成规模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围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在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设备、纺织服装等产业,支持代工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自主品牌发展,促进产品向高性价比优势转变,培育一批主要技术指标领先、产品质量卓越、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知名品牌。围绕未来产业培育,重点在海洋生物、智能装备、物联网等产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新品牌。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积极创建消费品“三品”战略示范试点城市,培育一批知名度和美誉度高、影响力大的消费品品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科技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壮大服务业品牌。加强服务业质量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服务业质量和标准化工作技术队伍。围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发展、国内领先的生产性服务业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围绕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服务质量好、美誉度高的精品服务品牌。壮大发展艺术品、影视动漫、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领军企业。统筹规划旅游布局,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打造特色海滨观光、温泉养生、高端体验等多元化旅游品牌,巩固提升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成果。推动工程建设领域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形成一批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产业链条完善、影响力强的产业集群品牌。(市服务业发展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