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管委会(推进办公室),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关于强化企业技术改造和“6501”培育工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济宁市人民政府
2017年11月3日
关于强化企业技术改造和“6501”培育工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意见
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决策部署,抢占新一轮竞争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进一步强化技术改造工作,扎实推进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强化企业技术改造和“6501”培育工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度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抢抓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二五六”总体发展思路,坚持治理结构与产业结构融合“双升”战略,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轮驱动”,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加快“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全力推进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把我市建成特色鲜明的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市,全国领先的信息经济强市和智慧经济创新城市。
(二)主要目标。从2017年到2021年,连续5年在全市实施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到2021年技术改造投资累计突破60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明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其中机器装备投入占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达50%以上,重点产业中60%的优势企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进产能比重、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和企业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实施“6501”培育工程,重点培育50家电子信息制造业示范企业,培育5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企业,培育5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建成50条智能生产线,研发生产50个高端智能产品(装备),督导推进50个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指导建设1个智慧化示范工业园区。
二、实施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
(三)精准推进产业升级。发挥大数据作用,利用大数据分析现有市场主体在绿色环保、新兴战略、现代制造、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产业分布,有针对性推进市场主体升级的同时,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要和市场主体的组织形式相一致,同企业承担的风险相一致。
(四)推动先进产能提质增效。引导企业围绕“两化”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施技术改造。鼓励优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采用多种方式引进和购置国内外先进适用装备,淘汰老旧设备,树立技术改造成效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行业整体装备水平。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明星科技型小微企业,鼓励优势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行业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联合攻坚,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上中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具有核心知识产权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公共研发和检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研究实验基地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国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应用等合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提升技术创新实力,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及应用。
(六)推动产业集群协同技术改造。鼓励开发区、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供小微企业进行生产、研发、设计、经营多功能复合利用。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集群内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实施技术改造,推动大中小微企业以产业链进行协同技术改造及创新,选择若干优势产业关键环节进行“建链”“强链”“补链”改造与创新,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七)提升绿色制造及安全生产水平。支持企业运用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设备及工艺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研发系统,提升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引导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力度,优先支持安排技术工艺先进、有效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技术改造项目,切实提高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三、实施“6501”培育工程
(八)着力打造“四大高地”。突出“四大高地”特色,建设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以华为、软通动力为代表的山东省大数据产业高地;以微软、中软国际为代表的山东省软件产业高地;以中兴通讯、中科曙光为代表的山东省智慧城市产业高地;以深圳先进院、诺博泰为代表的山东省智能终端产业高地。
(九)膨胀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建设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突出招引培育电子信息制造业,推动光伏、LED、光通信、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五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中挑选50家有潜力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其享受国家、省、市有关土地、资金、人才、市场、科技成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推动电力能源、交通、燃气、水务、环保及物流等多个领域最优的产业资源向50家龙头企业倾斜。帮助更多本地企业进入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行列。力争到2021年,培育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1家,50—100亿企业3家,10—50亿企业10家,1—10亿企业30家。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
(十)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吸引大型高端软件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企业落户,全面推动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鼓励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从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中挑选50家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到2021年,培育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企业1家,10—50亿企业10家,1—10亿企业2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
(十一)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在全市传统企业中挑选50家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等环节深度融合,基本实现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化,培育和树立一批两化融合典型和标杆企业,以示范带动全市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
(十二)培育智能化生产线。在全市传统制造业企业中挑选50家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采用智能传感技术、先进制造集成技术、制造集成系统(MES)和集散控制系统(DCS)等,改造传统装备和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和智能化。
(十三)培育智能产品(装备)。推进智能传感器、高端工控软件、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与装备产品的融合应用,提升重点产品、重大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抢占价值链的高端。在全市装备生产企业中挑选50个智能产品(装备)进行重点支持,力争到2021年,培育出10个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端品牌,并通过高端品牌培育,扶持引导3—5家企业做大做强。
(十四)打造智慧化示范工业园区。从全市工业园区中挑选1个基础设施较好,功能较为完善的园区进行智能化改造。采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全面整合园区内外的资源,利用园区运营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园区管理效率,提升园区产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服务水平,提高服务的明确性、高效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使园区管理服务等更高效便捷,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开发管理信息化、功能服务精准化和产业发展智慧化。
(十五)加快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制定出台《济宁市信息技术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培育、认定一批市级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好集群化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吸引配套项目来我市投资,使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形成若干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以高、新、尖的园区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把济宁高新区、任城区打造成全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推进兖州电子元器件产业园、曲阜物联网产业园、邹城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园、微山光伏产业园、济宁经开区电子材料产业园、梁山教育资源大数据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形成一核多园的产业布局。
四、实施重点项目带动
(十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根据国家和省发布的工业企业投资指导目录,确定每年重点投资方向,编制我市《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导向目录》。实施大项目发展战略,按照“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每年组织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0个信息产业在建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实施。优先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0个信息产业在建项目向国家、省推荐申报相关扶持。采取领导联挂、银企对接、专题协调等方式进行重点服务,力促项目尽快竣工投产,形成我市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