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苏州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全文废止】

苏州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全文废止】
苏府〔2009〕140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继续施行的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告》 ( 苏府通〔2017〕39号)规定,继续施行。

USHUI.NET®提示:根据《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继续施行的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告》 ( 苏府通〔2021〕1号)规定,继续施行。

USHUI.NET®提示:根据《 苏州市政府关于废止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苏府规字〔2023〕7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苏州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八月十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工作的意见

“十一五”以来,我市不断加大有效投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优质高效建成了一批重大骨干工程,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市重大建设项目储备不足、新开工项目偏少的问题比较突出,既难以保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又影响持续发展后劲。为进一步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储备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加大有效投入,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建设是“扩内需、保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不仅有利于当前促进经济回稳回升,而且有利于今后增强发展后劲。因此,必须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尽快建成一批对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起重要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大建设项目,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储备是保持投资持续增长的需要。根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测算,“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需投入1.3万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倍。2009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2%,任务非常艰巨。加快重大项目储备,努力增加新开工项目数量,显得既紧迫又必要。

(三)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储备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实现转型发展、优化发展,必须有一定的投资规模作为支撑。要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加大薄弱环节投入、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有效带动投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抓当前项目建设,更要培育和储备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形成良性储备机制,以保持经济发展的后续力。

(四)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储备是向上争取、对外招商引资的需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项目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必须抓紧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前期工作比较成熟的重大项目。同时,做好重大建设项目储备,也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二、重大项目储备工作的原则和重点范围

(一)重大建设项目储备的原则。各地、各部门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筛选储备一批在区域经济中起带动作用的项目,通过深化前期工作,力争每年能储备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逐步走上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轨道。

1.坚持重点突出原则。重点储备对全市或区域经济、行业的长期发展有较大影响、有明显带动和促进作用的骨干项目。

2.坚持适度超前原则。项目储备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要求,又要为中长期规划超前谋划。

3.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项目储备要具有建设的现实可行性,把握好建设的标准、规模、时机和次序,做到眼前与长远有机结合。

4.坚持促进结构调整原则。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必须以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为切入点,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条主线展开,通过项目运作,能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壮大提供有力保障。

5.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重大建设项目的储备要注意区分公益性和竞争性,竞争性项目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公益性项目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同时,这些项目的运作也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尽可能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逐步走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二)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工作的重点范围。根据上述原则,重大建设项目的储备重点范围包括:

1.政府投资或参与的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项目。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民航机场、市域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沿江港口、航道码头、高等级公路、管道运输等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建设高效机组,加快电网建设、能源储备基地建设,完善城市基础功能,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2.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骨干项目。以产业振兴提升计划为龙头,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冶金、轻工、石化等主导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服务外包等新兴战略产业,重点推进IC设计与制造、现代通信、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高性能功能材料、光伏电池、先进制造装备建设,加大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力度,推进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做大做强企业集团,争取在汽车、大飞机配套等项目上有所突破,形成基地性、带动型、龙头型制造业集群项目。

3.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项目。推动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租赁、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旅游、商贸、文化创意等消费性服务业提升项目,以及公共服务业重大项目。

4.推进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项目。加强旅游、教育、文化、卫生、民政、体育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5.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项目建设力度。注重资源节约型和节能型项目储备,加快生态建设、流域治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地、应急水源保障设施及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

6.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项目。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城市化相融合,积极培育和推广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3G)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三、认真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工作

(一)加快建立全市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