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
浙政发〔2013〕16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现就加快推进我省气象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宗旨,以加强科技和人才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深入实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气象监测预警全覆盖工程、海洋经济气象保障工程、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等四大工程,大力推进“气象预报精准化、气象服务均等化、气象监测自动化、气象保障标准化”建设,努力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18年,全省建成功能先进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布局科学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业支撑保障体系,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从2012年的7.3公里提高到6.5公里,天气预报准确率从2012年的76%提高到80%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时间从2012年的平均15分钟提高到平均30分钟,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小于100公里,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稳定提高,基本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需求,初步建成全国气象现代化示范区。杭州、宁波等地应在2015年率先实现上述目标。
二、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三)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各地要把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均等化计划,纳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社会管理平台,加快气象服务现代化进程。要丰富气象监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应用、环境气象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依托气象服务系统,抓紧推进省市县三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媒体和通信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气象短信“全网”发布机制,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四)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建立省和重点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协调机制,加强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结合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和综合减灾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重点单位气象安全员的重要作用,加强业务培训,为其配置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五)加强关键区域和敏感行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统筹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气象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市生活类、防灾类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和供给力度。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促进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统筹推进学校、医院、机场、车站、港口(码头)、旅游景点、建设工地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社区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提升气象服务覆盖面。
三、加强功能先进的气象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
(六)统筹规划建设综合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在全面开展气象观测站网普查的基础上,建立部门间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将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总体布局。加快推进气象观测设施的自动化进程,统筹布局气象雷达、气象卫星接收系统、自动气象站、移动应急气象系统及环境气象、温室气体、雾霾、负氧离子、雷电等特种气象观测设施。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城乡规划,保证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
(七)加强精准化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风险评估平台,提高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实施海洋经济气象保障工程,争取设立东海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加强沿海设区市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县海洋气象台建设,建立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早期监测预警和灾害评估系统。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加快推进主要江河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和城市积涝等气象预警平台建设,提升暴雨和突发强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雾霾监测预警,深化大气环境应急服务。
(八)增强气象及次生、衍生灾害的联合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普查,建立敏感行业致灾气象条件指标体系。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联合会商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构建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建立交通气象、农业气象、海洋气象、城市气象、环境气象、旅游气象等联合监测预警平台,增强对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及区域环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海上搜救等突发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
(九)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建立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形成气象、水利、国土、林业、海洋、环保、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间的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气象视频会商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乡镇(街道)间的视频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气象定期通报和应急会商。建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高速宽带气象信息网络。建立省、市两级现代气象装备保障系统。
四、加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保障
(十)加强基层气象台站设施建设。实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和完善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综合气象监测预报平台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改善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气象监测预警全覆盖工程建设,实现乡镇(街道)、敏感区域和行业的气象监测预报、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网络全覆盖,提升基层气象现代化水平。
(十一)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各地要把气象科技纳入各级科技发展规划和重点科技项目,加强气象精准化预报、灾害影响评估、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与环境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