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工作服务统筹发展的意见
杭政办〔2011〕11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厅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杭政办函〔2022〕76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服务我市城乡统筹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157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气象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稳定大局。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气象工作,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为我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近年来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逐渐增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特别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对气象服务准确性、及时性、精细化、均等化的要求日益提高,气象服务需求的无限性与气象科学认知的局限性、公共服务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气象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切实发挥气象工作在服务城乡统筹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杭州大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区域发展主题,以趋利避害为主要目的,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作,进一步健全基层气象组织体系,完善气象监测预警网络,优化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强化气象业务与科研基础,深化延伸公共气象服务,提升气象服务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的能力,争取用3-5年时间,建成政府主导有力、部门联动紧密、社会参与广泛的气象工作机制,全面加强气象科技工作人员、部门气象联络员、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单位)气象信息员等队伍建设,实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区(县、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到乡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到村(社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到户(单位),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城乡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以气象预警信号为先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气象服务机构建设。根据杭州城市发展布局,加强中心城区和中心镇气象服务机构建设,明确服务职能,落实办公场地,强化人员配备,推进气象服务与管理向基层延伸,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重点深化萧山气象局临浦分局建设,进一步积累基层气象服务机构建设经验;加快推进萧山区江东新城、桐庐县江南新城、建德市梅城新城和其他区、县(市)新城(中心镇)气象服务机构建设。
(二)完善气象综合探测站网建设。结合杭州天气气候特点、地理地貌特征和当前探测盲区,建立完善基本覆盖城乡的气象综合探测站网。重点加快临安大明山天气雷达、中心镇(新城)气象探测标准化基地和雾霾天气、交通气象、旅游气象、城市小气候、设施农业小气候等特种气象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整合气象、农业、林业、水利、城管、国土资源、交通等部门资源,优化布局,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等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
(三)健全气象预警发布网络。依托现代通信和多媒体技术,加强气象预警传播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气象预警传播网络。重点建设市、县两级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数字电视全频道实时紧急信息推送平台,完善华数63气象专业频道、多媒体气象信息显示屏系统、紧急异常天气手机短信发布系统和杭州气象信息网站等,将气象预警系统全面接入“村村响”广播快播系统,健全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的气象预警接收与分发机制,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安全、广泛传播。
(四)夯实气象防灾减灾基础。以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和示范村(社区)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制度,编制完善各类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全面构建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重大工程、成片住宅区建设和农村住宅迁建新址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防雷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防雷示范村和防雷重点单位示范工程,推广农村住宅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指导图集,落实防雷安全措施。
(五)深化城市气象服务工作。围绕杭州大城市建设,拓展气象服务领域,丰富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深化具有杭州特色的大城市气象服务工作。重点开展城市小气候、雾霾天气、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气象服务,加强重大活动、重点工程、生命线工程、城市防洪和突发事件等的气象保障服务,深化西湖游船、四季花卉、钱塘江潮水、景区生态、文物保护等特色气象服务,加大日常起居、交通出行、旅游休闲、养生保健等生活类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和供给力度,提高公众气象服务个性化水平和覆盖率。
(六)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结合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的气象服务需求,推进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建设,面向农业企业、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完善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政策性农业保险指标体系。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做好增水抗旱、改善生态、森林防火等领域的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工作,强化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继续加强杭州龙网和涉农宣传电视栏目建设,进一步推广应用浙江农民信箱,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七)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大城市气象服务、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以提升气象预报准确率、气象预警及时率、气象服务覆盖率和精细化为目的,不断加强气象科学研究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