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USHUI.NET®提示:根据2022年10月25日《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告》 ( 农通告〔2022〕14号)规定,继续有效
USHUI.NET®提示:根据《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告》(鄂农通告〔2023〕18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市、州、县(区)农业农村局:
现将《湖北省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指导意见(试行)》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做好绿色农田建设示范工作。
附件:湖北省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指导意见(试行)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20年6月15日
附件
湖北省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指导意见(试行)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 ( 国办发〔2019〕50号)文件精神,拟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绿色农田建设示范工作。现结合相关要求与省情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统筹布局,把握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要求,以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功能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涵养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生态转型。通过开展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绿色生态田园系统,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绿色供给、休闲体验、生态服务等多功能目标,助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疫后重振与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区域集成。绿色农田建设要与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相统筹,其年度任务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以边界清晰的农业生产区域为整体单元,以农田建设为主,统筹区域内重要农产品生产园区,编制突出区域集成特色的“绿色农田建设方案”。
2.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学原理融入到农田建设中,结合丘陵山地、平原水网、山区库区等不同生态类型区特点,根据试点区域资源环境特点、产业现状、环境问题、民俗民风、经济水平、农民期盼和实际需求,菜单式集成农田生态工程和绿色产业模式,打造原理一致、特色各异的绿色生态田园典范。
3.坚持科技支撑、务求实效。充分发挥湖北科教优势,实行绿色农田建设产学研结合与技术支撑机制,加强调研指导,以区域问题与需求为导向,引进适宜工程、技术与工作措施,务求实效。
4.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坚持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彰显“生态好、农田美、产品优、农民富”的绿色田园样板,带动整体提升,合理安排建设任务和时序,防止一哄而上,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5.坚持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责任,加大地方配套投入,扩大投融资渠道,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协同相关项目,切实提升整体示范效果。
6.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建立政府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组织和受益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探索构建绿色农田生态补偿制度,引导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延长产业链,培育新业态,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社会多方参与的绿色农田建设合力。
(三)目标定位
建设规模:有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市(州)(神农架林区除外),每个市(州)在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县中选取1-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开展绿色农田建设试点。平原地区每个示范区核心示范面积3000亩,丘陵山区核心示范面积1000亩,辐射面积原则上不少于5000亩,要求相对集中连片、便于集约化农事操作。2020年,全省力争建设30处绿色农田创新建设示范区,核心示范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
目标指标:农田水体N、P营养元素循环利用,农田退水N、P流失率不超过10%,稳步提升灌溉水利用率;稻田综合种养、旱地生态种植等绿色产业模式大面积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农作物秸秆、尾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100%,农田生态廊道覆盖率100%,林网覆盖率达到4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达到25g/kg以上、旱地达到20g/kg以上,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等以上。农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农田环境明显改善,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将绿色农田示范点打造成城里人的“寻梦园”,农民群众的“聚宝田”。
二、系统谋划,明确主要任务
探索运用中医整体观与系统观,以边界清晰的农业区域为单元,统筹推进工程建设、技术措施和长效机制三结合,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基础上,主要示范三项建设工程、四项配套技术、三项支撑措施,简称湖北省绿色农田建设示范“343”工程。
(一)三项建设工程
1.农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农田生态循环水网。系统分析区域农田水系分布、农业生产用水排灌需求、周边村庄排水现状和生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沟渠、生态堰塘、桥涵、涵闸泵站、灌溉水预处理系统和水质在线监测站等生态工程措施,构建区域农田生态循环水网;周边自然村湾、黑臭水体、生活污水净化后可一并纳入农田生态循环水网,实现区域内农业农村水体循环利用,保障区域农区排灌水质量和利用效率。
(2)农田生态廊道。针对农田沟路渠建设和农田景观同质化、均质化等问题,选配适宜的乡土植物,或利用生态袋、生态砖等环保型材料,建设机耕路、生态路、生态田埂和植物篱带,形成农田生态隔离带。
(3)农田生态景观。利用农田、农用地和镶嵌其间的自然、半自然用地,适度建设廊桥、栈道、藤架等人工设施,构成具有观赏特征的农田景观,彰显农田生产、生态、休闲等多功能目标价值。
(4)土地整理。为满足农田耕作需求,适用农机操作,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对区域农田进行田块修筑、土地整理、培肥改良和地力保持措施。
2.农田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
(1)传粉昆虫栖息地。利用农田空闲边角地带,选配乡土植物,因地制宜建设蜜源植物带、蜜源类昆虫栖息地,恢复并保护授粉昆虫生态环境;
(2)天敌保育区。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及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关注水域水花生、水葫芦等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合理建设天敌越冬、繁育、观测等保育区,提升农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和修复功能;
(3)田间生态林岛。因势利导、依山就水,利用农田区域内自然水系与林地,保留并优化建设田间生态(林)岛,为农田生物保留栖息地,提升农田保水涵养、休闲休憩和生态旅游服务能力。
3.农田质量监控监测工程
(1)耕地质量定位监测。设立耕地质量固定采样标志碑,长期跟踪评估绿色农田建设示范区耕地地力变化情况,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