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南京市政府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南京市政府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宁政规字〔2019〕3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南京市现行有效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目录》 ( 2020-12-10)规定,现行有效。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号)和《省政府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8〕129号)精神,加快完善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城市定位,牢牢把握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城市首位度的主攻方向,创新举措,提升能力,加大投入,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改善残疾儿童康复状况,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推动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制度衔接、应救尽救。加强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着力形成政策叠加效应,确保每名残疾儿童及时得到基本康复服务。

2.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立足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着眼长远,引导形成合理预期,科学制定康复救助标准,着力满足残疾儿童的基本康复服务需求。

3.坚持规范有序、公开公正。建立科学规范、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做到过程公开、程序透明、结果公正,确保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安全、有效、精准。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切实履行政府“保基本”责任,在加大有效投入的同时,广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断扩大康复服务供给,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格局,高质量建成以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免费服务为基础,以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体系,实现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救助全覆盖。到2025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内容进一步拓展,服务标准明显提高,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服务能力普遍增强,服务质量有效提升,残疾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权益更有保障,残疾儿童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二、制度内容

(一)救助对象

本市户籍、有康复需求和康复意愿,持有残疾证或经专业医疗机构评估认定有康复训练适应指征的0—6周岁残疾儿童,7—14周岁肢体残疾、孤独症儿童;经专业医疗机构评估,人工耳蜗手术救助年龄可放宽到7—14周岁(专业医疗机构由市残联向社会公布)。对特殊的困境残疾儿童家庭可采取“一事一议”救助,有条件的区可放宽救助对象范围。

(二)救助内容

为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提供基本康复训练;为视力残疾儿童验配助视器;为听力残疾儿童验配助听器(双耳);为肢体残疾儿童装配假肢或矫形器,适配轮椅、坐姿椅、站立架、助行器等辅助器具;为有手术适应指征的听力残疾儿童配发基本型人工耳蜗,提供人工耳蜗手术及术后基本康复训练;为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等接受康复训练和学习的学龄前残疾幼儿,定额减免一年康复训练费用;为在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等接受康复训练或辅具适配的0—6周岁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孤独症和视力残疾儿童,提供定额基本医疗保险。有条件的区可扩展救助内容。

(三)救助机构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由市残联会同医保、卫健、教育、民政等部门按照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确定。

(四)救助标准

1.0—6周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训练

视力0.8万元/人·年;听力、言语2万元/人·年;肢体2.2万元/人·年;智力2万元/人·年;孤独症2.2万元/人·年;多重2.8万元/人·年。

2.7—14周岁肢体残疾、孤独症儿童基本康复训练

以0—6周岁残疾儿童同类康复项目标准的85%(1.87万元)为7周岁基数,每增加1岁递减500元。

3.0—6周岁残疾儿童辅具适配

助视器450—2300元/人·3年;助听器6000元/人(双耳)·3年;假肢3000—6000元/人·3年;矫形器1200元/人·年;儿童轮椅800元/人·3年;坐姿椅150元/人·3年;站立架480元/人·3年;助行器160元/人·3年。

4.7—14周岁视力残疾、肢体残疾儿童辅具适配

助视器450—2300元/人·3年;假肢5100—8500元/人·3年。

5.人工耳蜗配发和手术费用补贴标准按省相关政策执行。

(五)救助经费

各级政府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规定予以保障。

(六)救助程序

1.申请审核。残疾儿童监护人持户口簿、残疾人证或专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向户籍地区残联或街镇、社区(村)提出申请,监护人也可委托他人、社会组织、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等代为申请,区残联会同相关部门审核。

2.信息录入。符合要求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信息需录入“中残联精准康复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区残联负责新进和需转介的受助儿童基本信息、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基本信息录入工作,康复救助定点机构负责受助儿童评估、转介和服务等相关信息录入工作。

3.康复训练。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受助儿童,由其监护人自主选择康复救助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

4.康复转介。对本市户籍到异地接受康复训练的受助儿童,由户籍所在区残联做好康复转介工作,受助儿童凭《转介单》到异地救助机构接受康复训练,户籍所在区残联给予康复救助(当南京市救助标准高于异地时,按就低原则救助)。

5.经费结算。市、区财政根据年度预算以及康复救助标准,按规定据实结算。在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发生的费用,经区残联审核后,由同级财政部门与定点康复机构直接结算,结算周期由区残联商同级财政部门确定。经区残联审核同意在非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发生的费用,由区残联商同级财政部门明确结算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