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黄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冈市“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黄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冈市“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黄政办发〔2018〕56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黄政发〔2019〕14号规定,继续施行。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感湖管理区、黄冈高新区管委会、黄冈白潭湖片区筹委会,市直相关单位:

  《黄冈市“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8年12月17日

  黄冈市“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 鄂政发〔2018〕16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决策部署,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质效为中心,围绕“扩大总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的思路,坚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推进清洁循环生产方式相结合,通过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行动,加快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应用,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工业向中高端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从2018年起,滚动实施黄冈市“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力争年均增长达15%以上,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5%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达4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面达80%以上,有R&D投入并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0%以上。

  (一)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市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率力争达到26%,年均增加中国驰名商标1个。

  (二)产业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全市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园区达到8家以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明显,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

  (三)智能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环节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5%。

  (四)绿色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市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下降完成省定目标,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73%。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技术优化升级。支持企业针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持续改造提升行业工艺技术水平,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聚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家居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九大领域,强力推进一批重大技改示范项目。

  (二)加快设备更新换代。鼓励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设备,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鼓励首台(套)装备和重大通用装备跨领域的首次推广使用,加快装备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传统产业装备技术水平。

  (三)加快产品提质增量。重点围绕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等消费品领域,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发扬“工匠精神”,研发中高端产品,培育“百年老店”。重点扶持一批传统行业“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培育50家全国细分市场上的“隐形冠军”企业。

  (四)加快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供应链优化。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全市力争省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达到10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50家。

  (五)加快创新能力培育。推进制造业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聚焦重点地区和优势领域,谋划和组织推进创建1~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研发设计、质量认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资源综合利用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依托产业创新联盟的创新平台网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

  (六)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加快工业企业推广运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设备及工艺,支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加强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等的污染防治,提升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引导工业绿色发展转型。

  四、政策支持

  (一)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市财政统筹安排促进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设立工业和技改专项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奖补市本级工业和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和“万企上云”等。县级财政相应设立技改专项资金,并按照上级拨入资金额1:1的比例列入财政预算。通过财政资金奖补引导,全力撬动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技改专项资金严格按照财政、经信部门制定的管理办法使用。

  (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对符合《湖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方向并进入《黄冈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库》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完工且经经信、发改部门验收合格,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给予支持。

  (三)加大金融助推力度。建立由市经信委、市金融工作局、人行黄冈中心支行、黄冈银监分局组成的市技改融资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政银企对接会议。积极争取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基金支持,重点投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大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信贷新品种,加大信贷支持技改力度。

  (四)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对列入市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点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优先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对符合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地率等约束性指标的技术改造项目以及企业实施设备更新改造的“零新增地”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审批。改革不新增建设用地的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方式,在规划调整、环评、节能评估、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招投标等环节,采取告知承诺、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等方式,进一步简化审批事项。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建立由市经信委牵头,市发改、科技、财政、国土资源、环保、住建、商务、安监、消防、统计、工商、质监、人行、税务、保险以及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市工业技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化政策措施,实施精准对接。

  (二)强化协调服务。市级每年组织建立50项技改工程重点项目库,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制订年度实施计划,有序推进。各县(市、区)也要建立领导干部驻点服务机制,为重点技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切实解决项目前期准备、申报审批、建设推进等各环节工作难题,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强化督查考核。市政府每年将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纳入市政府大督查范围,督查结果作为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有关政策性资金切块下达的重要依据。市经信委要定期对各县(市、区)工业经济主要指标排位和本工作方案贯彻执行情况进行通报,有关结果抄送各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工作方案,拟定任务书、路线图和重点项目,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解读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黄冈市“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加快推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12月17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黄冈市“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实施方案,现作如下解读:

  一、方案总体要求有哪些?

  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决策部署,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质效为中心,围绕“扩大总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的思路,坚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推进清洁循环生产方式相结合,通过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行动,加快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应用,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工业向中高端发展。

  二、方案工作目标是什么?

  从2018年起,滚动实施黄冈市“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力争年均增长达15%以上,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5%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达4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面达80%以上,有R&D投入并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0%以上。

  (一)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市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率力争达到26%,年均增加中国驰名商标1个。

  (二)产业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全市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园区达到8家以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明显,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

  (三)智能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环节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