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卫生计生委等单位关于推进衢州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方案的通知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卫生计生委等单位关于推进衢州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方案的通知
衢政办发〔2017〕100号

USHUI.NET®提示:根据2019年7月31日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衢政办发〔2019〕33号规定,继续执行
USHUI.NET®提示:根据《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衢政办发〔2021〕30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市卫生计生委、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衢州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2月29日

  关于推进衢州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 ( 国办发〔2015〕8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的通知》 ( 浙政办发〔2016〕148号)和《 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 衢政发〔2014〕40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17年底,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统称医养结合机构)。7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各县(市、区)至少有一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的具有衢州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实现每百名老人有护理型床位不少于2张,其中80%为以长期照护为主、医疗护理为辅的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20%为以医疗护理为主、兼顾长期照护的医疗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床位。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合作机制。支持以签约、托管、对口支援、合作共建等形式确定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服务项目、服务方式以及责任与义务等。医疗机构要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承接养老机构转诊的急重症老年人。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民营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对不具备设置医疗机构条件或医疗服务能力弱的养老机构可与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或由有能力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管其内设医务室,选派医护人员开展医疗服务。
  (二)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100张及以上床位的护理型、助养型养老机构应单独设置医务室或护理站,条件具备的可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机构等。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开设康复、医学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申请,要优先予以审核审批。鼓励执业医师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养老机构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老年病人转诊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
  (三)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能力。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支持部分闲置床位较多的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或转型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在符合规划用地许可的条件下,经相关部门审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拓展医养护一体的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可利用闲置病房开设老年康复和护理病区,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安宁疗护等特色科室或床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对老年人看病就医实行优先照顾,在挂号、取药、收费、住院窗口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开通绿色通道,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门诊导医、预约、转诊等就医便利服务。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展义诊。
  (四)推进居家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以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通过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健康体检等,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的健康管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机构的联系合作,推动健康管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以辖区65岁以上老年居民和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老人为重点人群,做优做实责任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家庭病床、社区护理等健康管理服务。
  (五)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将中医诊疗、中医治未病、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康复医疗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诊疗能力建设,支持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开展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的护理、养生、康复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积极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生产企业、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特色中医药诊疗技术等中医药资源融入养老服务业,探索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基地。
  (六)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建设一批集养老、医疗、康复、休闲为一体的康养服务园区或康养小镇,各地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关规划时,要给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空间,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对于拟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的,民政、卫生计生部门应当按照首接责任制原则,根据各自职责办理审批,不得将彼此审批事项互为审批前置条件,不得互相推诿。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三、保障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