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其他依法不得给予处罚的情形。
第十条 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税务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形。
从轻处罚,是指根据违法行为情节、性质、危害程度等因素,在《细化基准表》规定的“轻微违法”档次内确定较低或较轻的处罚。
减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幅度最低限以下依法对行为人给予的行政处罚。
第十一条 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一)违法行为情节恶劣、影响巨大,危害后果特别严重的;
(二)对证人、举报人打击报复的;
(三)拒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在检查期间转移、隐匿、销毁有关资料、证据的;
(四)经地税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无正当理由,逾期仍未改正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
从重处罚,是指根据违法行为情节、性质、危害程度等因素,在《细化基准表》规定的“严重违法”档次内确定的处罚。
第十二条 责令税务行政相对人限期履行义务的,应当给予税务行政相对人合理的期限。
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税收违法行为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行政处罚的,或者规定直接给予行政处罚的,不得以教育或者责令限期改正代替行政处罚。
第十三条 各级地税机关在日常税收征收管理中对行为人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拟对个人(含个体工商户)处以五十元以下、对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的违法行为,能当场给予法定较轻的处罚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第十四条 除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情形以外,地税机关应按照一般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十五条 行使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在作出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税务行政相对人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税务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税务行政相对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税务机关应当充分听取税务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对其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进行复核,税务行政相对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税务机关应当采纳。税务机关不得因税务行政相对人的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地税机关在实施税务行政处罚时,应当经过集体审议决定:
(一)案情复杂、争议较大的;
(二)拟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决定高于或者低于《细化基准表》规定的标准的;
(三)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
(四)其他需要集体审议的情形。
第十七条 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集体审议,由实施行政处罚的地税机关负责人召集,有关部门参加。
集体审议意见由参与审议人员签名确认,并由实施行政处罚的地税机关负责人批准。集体审议有不同意见的,应一并记录在案并签名。
符合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条件的行政处罚案件,适用海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 地税机关可以以公告或者其他形式,将已经生效的税务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 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情况实行报备制度。各级地税机关拟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决定高于或者低于《细化基准表》规定的标准的,应向省地税局政策法规部门书面报备。政策法规部门对明显失当或者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责令执法部门依法纠正。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地税机关通过税收执法督察、执法责任制考核、税收执法案卷评查等工作方式,加强对行使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和《细化基准表》所称的“以下”、 “以上”、“以内”包括本数,“超过”不包括本数。
第二十二条 《细化基准表》所指“首次”是指税务机关第一次发现的违法行为:“再次”、“第三次”、“三次以上”、“超过三次”等均指从税务机关首次发现违法行为起5年内又发生同类违法行为;超过5年的,重新计“首次”。不同种类的违法行为分别计算违法次数。
第二十三条 《细化基准表》的酌定裁量因素主要包括违法行为的情节、社会危害程度、违法当事人的主观过错、违法行为持续时间、违法次数、涉案数量、涉案金额等,按照“孰重”原则确定。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2014年1月1日施行的《海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修订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的公告(试行) 》 (2013年第7号公告)同时废止。
本办法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税务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利益除外。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海南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附件:海南省地方税务局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细化基准表
情况说明: |
一、违法手段名称根据金税三期的分类确定。(共有134项,其中未应用的62项,涉及应用的72项。分别为:国地税共用27项;国税单用18项;稽查专用27项。) |
二、违法程度共划分为四个档次,即轻微、较轻、一般、严重,分别对应不同的罚款执行标准。 |
三、按违法程度的不同档次确定罚款执行标准,同一档次执行标准中设置“最低限额”和“最高限额”两个额度。其中: |
四、对仅为稽查局或省局实施处罚的违法行为,不设“简易处罚”档次。 |
五、考量因素根据不同的违法手段确定,主要有次数、时限、份数、金额、税额、手段等,大部分考量因素确定了“最高额度”和“最低额度”。 |
六、“具体情形特征”为“考量因素”的细化说明。 |
七、处罚金额计算方法,分别为自动计算和手工判定两种。 |
八、本表所称“以上”、“以下”均含本数。 |
海南省国家税务局 海南省地方税务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
|||||||||||||||||
单位:元 |
|||||||||||||||||
序号 |
市县处罚 |
违法行为手段 |
法律依据 |
应用单位 |
处罚种类 |
罚款执行标准 |
考量因素 |
具体情形特征 |
备注 |
||||||||
代码 |
名称 |
罚款 |
没收财物和违法所得 |
停止出口退税权 |
吊销准印证 |
违法程度 |
最低限额 |
最高限额 |
内容 |
最低额度 |
最高额度 |
||||||
1 |
|
010100 |
伪造账簿和记账凭证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3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50% |
50%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1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2 |
|
010200 |
变造账簿和记账凭证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50% |
_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1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3 |
|
010300 |
隐匿账簿和记账凭证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50% |
_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1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4 |
|
010400 |
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50% |
_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1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5 |
|
010500 |
在账簿上多列支出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50% |
_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1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6 |
|
010600 |
在账簿上不列或少列收入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50% |
_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1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7 |
|
010700 |
进行虚假纳税申报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50% |
_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1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8 |
|
010800 |
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50% |
_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1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9 |
|
010900 |
扣缴义务人不缴或少缴已扣或已收税款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50% |
_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1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10 |
|
011000 |
隐匿财产避税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5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50% |
_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1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11 |
|
011100 |
居所迁移避税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50% |
_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1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12 |
|
011200 |
收入财产转移避税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50% |
_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1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13 |
|
020100 |
假报出口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6条 |
国地税 |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1倍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1倍 |
2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2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14 |
|
020200 |
虚报出口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1倍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1倍 |
2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2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15 |
|
029900 |
其他欺骗手段骗税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1倍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1倍 |
2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2倍 |
5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16 |
|
030100 |
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税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7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1倍 |
_ |
手段 |
|
|
以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 |
|
||||||||||
一般 |
1倍 |
2倍 |
手段 |
|
|
以暴力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 |
|
||||||||||
严重 |
2倍 |
5倍 |
手段 |
|
|
采用暴力、威胁方式致公共财产损失或人员伤害的 |
|
||||||||||
17 |
|
039900 |
其他手段抗税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1倍 |
_ |
手段 |
|
|
以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 |
|
||||||||||
一般 |
2倍 |
_ |
手段 |
|
|
以暴力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 |
|
||||||||||
严重 |
3倍 |
_ |
手段 |
|
|
采用暴力、威胁方式致公共财产损失或人员伤害的 |
|
||||||||||
18 |
|
40101 |
私自印制、伪造、变造发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8条第1款 |
国地税 |
√ |
√ |
|
√ |
轻微 |
_ |
_ |
_ |
|
|
|
|
较轻 |
_ |
_ |
_ |
|
|
|
|
||||||||||
一般 |
1万 |
5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属于增值税专用发票25份以下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份加罚1600元,或者票面金额累计在10万元以下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0.4元; |
|
||||||||||
严重 |
5万 |
50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属于增值税专用发票超过25份以上或五年内发生二违以上的,处罚基准5万元,另按每1份加罚1600元,最高处罚额50万元或者票面金额累计超过10万元以上或五年内发生二违以上的,处罚基准5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0.4元,最高处罚额50万; |
|
||||||||||
19 |
|
040103 |
非法制造发票防伪专用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8条第1款 |
国地税 |
√ |
√ |
|
√ |
轻微 |
_ |
_ |
_ |
|
|
|
|
较轻 |
1万 |
3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涉及增值税专用发票25份以下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份加罚800元; |
|
||||||||||
一般 |
3万 |
5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涉及增值税专用发票超过25份以上50份以下的,处罚基准3万元,另按每1份加罚800元; |
|
||||||||||
严重 |
5万 |
50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涉及增值税专用发票超过50份以上或五年内发生二违以上的,处罚基准5万元,另按每1份加罚800元,罚款最高限额50万; |
|
||||||||||
20 |
|
040105 |
伪造、私刻发票监制章,伪造、私造发票防伪专用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8条第1款 |
国地税 |
√ |
√ |
|
√ |
轻微 |
_ |
_ |
_ |
|
|
|
|
较轻 |
1万 |
3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涉及增值税专用发票25份以下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份加罚800元; |
|
||||||||||
一般 |
3万 |
5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涉及增值税专用发票超过25份以上50份以下的,处罚基准3万元,另按每1份加罚800元; |
|
||||||||||
严重 |
5万 |
50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涉及增值税专用发票超过50份以上或五年内发生二违以上的,处罚基准5万元,另按每1份加罚800元,罚款最高限额50万; |
|
||||||||||
21 |
|
040107 |
转借、转让、介绍他人转让发票、发票监制章和发票防伪专用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9条(1)项 |
国地税 |
√ |
√ |
|
|
轻微 |
_ |
_ |
_ |
|
|
|
|
较轻 |
1万 |
3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涉及增值税专用发票25份以下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份加罚800元; |
|
||||||||||
一般 |
3万 |
5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涉及增值税专用发票超过25份以上50份以下的,处罚基准3万元,另按每1份加罚800元; |
|
||||||||||
严重 |
5万 |
50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涉及增值税专用发票超过50份以上或五年内发生二违以上的,处罚基准5万元,另按每1份加罚800元,罚款最高限额50万; |
|
||||||||||
22 |
1 |
040301 |
应开具而未开具发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5条第(1)项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金额 |
0元 |
0元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金额 |
0元 |
5000元 |
应开未开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金额 |
5000元 |
个人3万元 |
个人应开未开金额超过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单位应开未开金额超过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金额 |
个人3万元 |
个人5万元 |
个人应开未开金额超过3万元以上的;单位应开未开金额超过5万元以上的 |
|
||||||||||
23 |
2 |
040302 |
未按照规定的时限、顺序、栏目,全部联次一次性开具发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5条第(1)项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份数 |
0份 |
0份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份数 |
0份 |
10份 |
开具发票份数在10份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份数 |
10份 |
个人3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30份以下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5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份数 |
个人30份 |
5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30份以上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50份以上的 |
|
||||||||||
24 |
|
040306 |
转借、转让、非法代开发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7条第2款 |
国地税 |
√ |
√ |
|
|
轻微 |
_ |
_ |
_ |
|
|
|
|
较轻 |
_ |
_ |
_ |
|
|
|
|
||||||||||
一般 |
1万 |
5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发票、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虚开的税款数额在1万元以下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4元,或者致使国家税款被骗数额在5千元以下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8元; |
|
||||||||||
严重 |
5万 |
50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发票、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虚开的税款数额超过1万元以上或五年内发生二违以上的,处罚基准5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4元,最高处罚额50万或者致使国家税款被骗数额超过5千元以上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8元,最高处罚额50万; |
|
||||||||||
25 |
|
040307 |
为他人或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7条第1款 |
国地税 |
√ |
√ |
|
|
轻微 |
_ |
_ |
_ |
|
|
|
|
较轻 |
_ |
_ |
_ |
|
|
|
|
||||||||||
一般 |
1万 |
5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发票、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虚开的税款数额在1万元以下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4元,或者致使国家税款被骗数额在5千元以下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8元; |
|
||||||||||
严重 |
5万 |
50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发票、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虚开的税款数额超过1万元以上或五年内发生二违以上的,处罚基准5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4元,最高处罚额50万或者致使国家税款被骗数额超过5千元以上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8元,最高处罚额50万; |
|
||||||||||
26 |
3 |
040308 |
未经批准扩大专业发票或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范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5条第(5)项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份数 |
0份 |
0份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份数 |
0份 |
10份 |
开具发票份数在10份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份数 |
10份 |
个人3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30份以下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5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份数 |
个人30份 |
5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30份以上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50份以上的 |
|
||||||||||
27 |
4 |
040311 |
以白条等其他凭证代替发票使用的行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5条第(6)项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金额 |
0元 |
0元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金额 |
个人0元 |
个人500元 |
个人以白条等其他代替发票金额在500元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金额 |
个人500元 |
个人3万元 |
个人以白条等其他代替发票金额超过5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单位以白条等其他代替发票金额超过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金额 |
个人3万元 |
个人5万元 |
个人以白条等其他代替发票金额超过3万元以上的;单位以白条等其他代替发票金额超过5万元以上的 |
|
||||||||||
28 |
5 |
040312 |
拆本使用发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5条第(4)项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份数 |
0份 |
0份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份数 |
0份 |
10份 |
开具发票份数在10份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份数 |
10份 |
个人3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30份以下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5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份数 |
个人30份 |
5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30份以上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50份以上的 |
|
||||||||||
29 |
6 |
040313 |
未经批准跨规定的使用区域开具发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5条第(7)项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份数 |
0份 |
0份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份数 |
0份 |
10份 |
开具发票份数在10份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份数 |
10份 |
个人3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30份以下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5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份数 |
个人30份 |
5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30份以上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50份以上的 |
|
||||||||||
30 |
7 |
040314 |
未按规定在发票上加盖单位财务印章或者发票专用章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5条第(1)项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份数 |
0份 |
0份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份数 |
0份 |
10份 |
开具发票份数在10份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份数 |
10份 |
个人3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30份以下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5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份数 |
个人30份 |
5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30份以上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50份以上的 |
|
||||||||||
31 |
8 |
040315 |
未按规定保存、报送开具发票的数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5条第(3)项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份数 |
0份 |
0份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份数 |
0份 |
10份 |
开具发票份数在10份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份数 |
10份 |
个人3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30份以下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5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份数 |
个人30份 |
5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30份以上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50份以上的 |
|
||||||||||
32 |
9 |
040316 |
未按规定报告发票使用情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5条第(2)项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份数 |
0份 |
0份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份数 |
0份 |
10份 |
开具发票份数在10份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份数 |
10份 |
个人3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30份以下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5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份数 |
个人30份 |
50份 |
个人开具发票份数超过30份以上的;单位开具发票份数超过50份以上的 |
|
||||||||||
33 |
10 |
040318 |
使用非税控电子器具开具发票,未将非税控电子器具使用的软件程序说明资料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5条第(3)项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时限 |
0天 |
0天 |
逾期30天内。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时限 |
30天 |
60天 |
逾期超过30天以上60天以下。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时限 |
60天 |
个人90天 |
个人逾期超过60天以上90天以下;单位逾期超过60天以上180天以下。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时限 |
个人90天 |
180天 |
个人逾期超过90天以上;单位逾期超过180天以上。 |
|
||||||||||
34 |
|
040405 |
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7条第1款 |
国地税 |
√ |
√ |
|
|
轻微 |
_ |
_ |
_ |
|
|
|
|
较轻 |
_ |
_ |
_ |
|
|
|
|
||||||||||
一般 |
1万 |
5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发票、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虚开的税款数额在1万元以下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4元,或者致使国家税款被骗数额在5千元以下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8元; |
|
||||||||||
严重 |
5万 |
50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发票、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虚开的税款数额超过1万元以上或五年内发生二违以上的,处罚基准5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4元,最高处罚额50万或者致使国家税款被骗数额超过5千元以上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元加罚8元,最高处罚额50万; |
|
||||||||||
35 |
11 |
040501 |
丢失发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6条第2款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份数 |
0份 |
0份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份数 |
0份 |
10份 |
丢失发票份数在10份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份数 |
10份 |
40份 |
丢失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4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30000元 |
份数 |
40份 |
50份 |
丢失发票份数超过40份以上 |
|
||||||||||
36 |
12 |
040502 |
损(撕)毁发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6条第2款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份数 |
0份 |
0份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份数 |
0份 |
10份 |
丢失发票份数在10份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份数 |
10份 |
40份 |
丢失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4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30000元 |
份数 |
40份 |
50份 |
丢失发票份数超过40份以上 |
|
||||||||||
37 |
13 |
040504 |
未按规定办理发票和发票领购簿的变更、缴销的行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5条第(8)项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份数 |
0份 |
0份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份数 |
0份 |
10份 |
未缴销发票份数在10份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份数 |
10份 |
个人30份 |
个人未缴销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30份以下的;单位未缴销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5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份数 |
个人30份 |
50份 |
个人未缴销发票份数超过30份以上的;单位未缴销发票份数超过50份以上的 |
|
||||||||||
38 |
|
040599 |
其他未按规定保管发票的行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5条第(9)项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份数 |
0份 |
0份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份数 |
0份 |
10份 |
违规发票份数在10份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份数 |
10份 |
个人30份 |
个人违规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30份以下的;单位违规发票份数超过10份以上5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份数 |
个人30份 |
50份 |
个人违规发票份数超过30份以上的;单位违规发票份数超过50份以上的 |
|
||||||||||
39 |
14 |
049901 |
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6条第1款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份数 |
0份 |
0份 |
|
|
较轻 |
100元 |
1000元 |
份数 |
0份 |
10份 |
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在10份以下的 |
|
||||||||||
一般 |
1000元 |
1万元 |
份数 |
10份 |
40份 |
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超过10份以上4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1万元 |
30000元 |
份数 |
40份 |
50份 |
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超过40份以上 |
|
||||||||||
40 |
15 |
049902 |
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私自印制、伪造、变造、非法取得或者废止的发票而受让、开具、存放、携带、邮寄、运输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9条第(2)项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 |
|
|
|
|
较轻 |
—— |
—— |
—— |
|
|
|
|
||||||||||
一般 |
1万元 |
5万元 |
份数 |
0份 |
25份 |
非法受让、开具、存放、携带、邮寄、运输发票5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5万元 |
50万元 |
份数 |
25份 |
|
非法受让、开具、存放、携带、邮寄、运输发票超过50份以上的。 |
|
||||||||||
41 |
16 |
049903 |
携带、邮寄或者运输空白发票出入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36条第1款 |
国税 |
√ |
√ |
|
|
轻微 |
—— |
—— |
份数 |
0份 |
0份 |
|
|
较轻 |
个人50元; |
1000元 |
份数 |
0份 |
10份 |
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在10份以下的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1万元 |
份数 |
10份 |
40份 |
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超过10份以上40份以下的。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30000元 |
份数 |
40份 |
50份 |
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超过40份以上 |
|
||||||||||
42 |
|
49904 |
违反发票管理法规,导致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税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第41条 |
国地税 |
√ |
√ |
|
|
轻微 |
_ |
_ |
_ |
|
|
|
|
较轻 |
20% |
50%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以上发生的 |
|
||||||||||
严重 |
_ |
_ |
_ |
|
|
|
|
||||||||||
43 |
17 |
050101 |
未按照规定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0条第1款第(1)项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时限 |
0天 |
0天 |
逾期30天内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时限 |
30天 |
60天 |
逾期超过30天以上60天以下。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时限 |
60天 |
个人270天 |
个人逾期超过60天以上270天以下;单位逾期超过60天以上360天以下。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时限 |
个人270天 |
360天 |
个人逾期超过270天以上;单位逾期超过360天以上。 |
|
||||||||||
44 |
18 |
050102 |
未按照规定期限申报办理变更登记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时限 |
0天 |
0天 |
首次逾期30天内。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时限 |
30天 |
60天 |
首次逾期30天以上60天以下,或非首次60天以下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时限 |
60天 |
个人270天 |
个人逾期超过60天以上270天以下;单位逾期超过60天以上360天以下。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时限 |
个人270天 |
360天 |
个人逾期超过270天以上;单位逾期超过360天以上。 |
|
||||||||||
45 |
19 |
050103 |
未按照规定期限申报办理注销登记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时限 |
0天 |
0天 |
逾期30天内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时限 |
30天 |
60天 |
逾期超过30天以上60天以下。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时限 |
60天 |
个人270天 |
个人逾期超过60天以上270天以下;单位逾期超过60天以上360天以下。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时限 |
个人270天 |
360天 |
个人逾期超过270天以上;单位逾期超过360天以上。 |
|
||||||||||
46 |
20 |
050104 |
未按照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0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 |
|
较轻 |
—— |
—— |
|
|
|
—— |
|
||||||||||
一般 |
2000元 |
2000元 |
次数 |
—— |
—— |
首次未按照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的。 |
|
||||||||||
严重 |
1万元 |
1万元 |
次数 |
—— |
—— |
第二次未按照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的。 |
|
||||||||||
47 |
21 |
050105 |
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 |
|
较轻 |
—— |
—— |
|
|
|
—— |
|
||||||||||
一般 |
2000元 |
2000元 |
次数 |
—— |
—— |
首次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 |
|
||||||||||
严重 |
1万元 |
1万元 |
次数 |
—— |
—— |
第二次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 |
|
||||||||||
48 |
22 |
050106 |
通过提供虚假的证明资料等手段,骗取税务登记证 |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第43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
|
|
较轻 |
500元 |
500元 |
手段 |
—— |
—— |
未利用骗取的税务登记证从事其他违法行为的。 |
|
||||||||||
一般 |
2000元 |
2000元 |
手段 |
—— |
—— |
利用骗取的税务登记证从事其他违法行为但未造成税款流失的 |
|
||||||||||
严重 |
1万元 |
1万元 |
手段 |
—— |
—— |
利用骗取的税务登记证从事其他违法行为并造成税款流失,或其他情节严重的 |
|
||||||||||
49 |
23 |
050107 |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办理扣缴税款登记 |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第44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时限 |
0天 |
30天 |
逾期30天内。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时限 |
30天 |
个人60天 |
个人逾期超过30天以上60天以下;单位逾期超过30天以上。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1000元 |
时限 |
个人60天 |
个人180天 |
个人逾期超过60天以上。 |
|
||||||||||
严重 |
—— |
—— |
—— |
—— |
—— |
—— |
|
||||||||||
50 |
24 |
050108 |
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报告税务机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0条第1款第(4)项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时限 |
0天 |
0天 |
逾期30天内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时限 |
30天 |
60天 |
逾期超过30天以上60天以下。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时限 |
60天 |
个人270天 |
个人逾期超过60天以上270天以下;单位逾期超过60天以上360天以下。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时限 |
个人270天 |
360天 |
个人逾期超过270天以上;单位逾期超过360天以上。 |
|
||||||||||
51 |
25 |
050110 |
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证件验证或者换证手续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90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时限 |
0天 |
0天 |
逾期30天内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时限 |
30天 |
60天 |
逾期超过30天以上60天以下。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时限 |
60天 |
个人270天 |
个人逾期超过60天以上270天以下;单位逾期超过60天以上360天以下。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时限 |
个人270天 |
360天 |
个人逾期超过270天以上;单位逾期超过360天以上。 |
|
||||||||||
52 |
26 |
050201 |
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2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时限 |
0天 |
30天 |
首次逾期30天以下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时限 |
首违30天 |
90天 |
首次逾期30天以上90天以下,或非首次逾期90天以下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时限 |
90天 |
个人180天 |
个人逾期超过90天以上180天以下;单位逾期超过90天以上360天以下。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时限 |
个人180天 |
|
个人逾期超过180天至360天以上;单位逾期超过360天以上。 |
|
||||||||||
53 |
27 |
050203 |
编造虚假计税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4条第1款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0元 |
元 |
|
较轻 |
100元 |
1000元 |
金额 |
0元 |
1万元 |
编造计税依据金额1万元以下 |
|
||||||||||
一般 |
1000元 |
1万元 |
金额 |
1万元 |
10万元 |
编造计税依据金额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
|
||||||||||
严重 |
1万元 |
5万元 |
金额 |
10万元 |
50万 |
编造计税依据金额10万元以上 |
|
||||||||||
54 |
28 |
050204 |
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4条第2款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在税务机关实施检查前积极自查并在召开审理委员会前补缴自查税款和滞纳金。 |
|
较轻 |
50% |
50% |
手段 |
—— |
—— |
首次发生且积极配合税务机关检查并在召开审理委员会前补缴不缴或少缴税款和滞纳金。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 |
首次发生且积极配合税务机关检查但未按期补缴不缴或少缴税款和滞纳金或二次发生。 |
|
||||||||||
严重 |
1倍 |
5倍 |
手段 |
—— |
—— |
未积极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发生三次以上。 |
|
||||||||||
55 |
29 |
050206 |
扣缴义务人不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9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在税务机关实施检查前积极自查并在召开审理委员会前补缴自查税款和滞纳金。 |
|
较轻 |
50% |
50% |
手段 |
—— |
—— |
首次发生且积极配合税务机关检查并在召开审理委员会前补缴不缴或少缴税款和滞纳金。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 |
首次发生且积极配合税务机关检查但未按期补缴不缴或少缴税款和滞纳金或二次发生。 |
|
||||||||||
严重 |
1倍 |
3倍 |
手段 |
—— |
—— |
未积极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发生三次以上。 |
|
||||||||||
56 |
30 |
050207 |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2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时限 |
0天 |
30天 |
首违逾期30天内。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时限 |
首违30天 |
90天 |
首违逾期超过30天以上90天以下;二违90天以下。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时限 |
90天 |
个人180天 |
个人逾期超过90天以上180天以下;单位逾期超过90天以上360天以下。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时限 |
个人180天 |
360天 |
个人逾期超过180天至360天以上;单位逾期超过360天以上。 |
|
||||||||||
57 |
31 |
050301 |
有关单位拒绝税务机关依法到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检查纳税人有关情况的行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95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及时改正并消除后果的。 |
|
较轻 |
100元 |
1000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按要求改正,配合检查。 |
|
||||||||||
一般 |
1000元 |
1万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拒不改正、不配合检查的 |
|
||||||||||
严重 |
1万元 |
5万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采取恶劣手段拒绝改正的。 |
|
||||||||||
58 |
32 |
050302 |
提供虚假资料,不实反映情况,或者拒绝提供有关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7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96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及时改正并消除后果的。 |
|
较轻 |
100元 |
1000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按要求改正,配合检查。 |
|
||||||||||
一般 |
1000元 |
1万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拒不改正、不配合检查的 |
|
||||||||||
严重 |
1万元 |
5万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采取恶劣手段拒绝改正的。 |
|
||||||||||
59 |
33 |
050303 |
拒绝或者阻止税务机关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及时改正并消除后果的。 |
|
较轻 |
100元 |
1000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按要求改正,配合检查。 |
|
||||||||||
一般 |
1000元 |
1万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拒不改正、不配合检查的 |
|
||||||||||
严重 |
1万元 |
5万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采取恶劣手段拒绝改正的。 |
|
||||||||||
60 |
34 |
050304 |
在检查期间,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转移、隐匿、销毁有关资料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及时改正并消除后果的。 |
|
较轻 |
100元 |
1000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按要求改正,配合检查。 |
|
||||||||||
一般 |
1000元 |
1万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拒不改正、不配合检查的 |
|
||||||||||
严重 |
1万元 |
5万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采取恶劣手段拒绝改正的。 |
|
||||||||||
61 |
35 |
050399 |
其他不依法接受税务检查的情形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及时改正并消除后果的。 |
|
较轻 |
100元 |
1000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按要求改正,配合检查。 |
|
||||||||||
一般 |
1000元 |
1万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拒不改正、不配合检查的 |
|
||||||||||
严重 |
1万元 |
5万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改后,采取恶劣手段拒绝改正的。 |
|
||||||||||
62 |
36 |
050401 |
金融机构拒绝接受税务机关依法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款账户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73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
|
较轻 |
个人1000元; |
个人2000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首次发生的。 |
|
||||||||||
一般 |
个人2000元; |
个人5000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个人5000元; |
个人1万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63 |
37 |
050402 |
金融机构拒绝执行依法冻结存款或扣缴税款的决定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
|
较轻 |
个人1000元; |
个人2000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首次发生的。 |
|
||||||||||
一般 |
个人2000元; |
个人5000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个人5000元; |
个人1万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第三次发生的。 |
|
||||||||||
64 |
38 |
050403 |
金融机构在接到税务机关的书面通知后帮助转移存款,造成税款流失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
|
较轻 |
个人1000元; |
个人2000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首次发生的。 |
|
||||||||||
一般 |
个人2000元; |
个人5000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个人5000元; |
个人1万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第三次发生的。 |
|
||||||||||
65 |
39 |
050404 |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未按规定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92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
|
较轻 |
2000元 |
1万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首次发生的。 |
|
||||||||||
一般 |
1万元 |
30000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30000元 |
5万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第三次发生的。 |
|
||||||||||
66 |
40 |
050405 |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未按规定在从事生产、经营纳税人的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的账户账号 |
同上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
|
|
|
|
较轻 |
2000元 |
1万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首次发生的。 |
|
||||||||||
一般 |
1万元 |
30000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30000元 |
5万元 |
次数 |
—— |
—— |
五年内第三次发生的。 |
|
||||||||||
67 |
41 |
050406 |
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非法提供银行账户、发票、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未缴、少缴税款或者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93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_ |
|
|
|
|
较轻 |
20% |
50%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以上发生的 |
|
||||||||||
严重 |
_ |
_ |
_ |
|
|
|
|
||||||||||
68 |
42 |
050407 |
税务代理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造成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98条 |
国税 |
√ |
|
|
|
轻微 |
_ |
_ |
手段 |
|
|
|
|
较轻 |
50% |
50%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能配合税务机关检查的 |
|
||||||||||
一般 |
50% |
1倍 |
手段 |
|
|
首次发生且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或者五年内第二次发生的 |
|
||||||||||
严重 |
1倍 |
3倍 |
手段 |
|
|
五年内第三次以上发生的 |
|
||||||||||
69 |
43 |
050501 |
未按照规定报送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或者会计核算软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0条第1款第(3)项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时限 |
0天 |
0天 |
逾期30天内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时限 |
30天 |
60天 |
逾期超过30天以上60天以下。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时限 |
60天 |
个人270天 |
个人逾期超过60天以上270天以下;单位逾期超过60天以上360天以下。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时限 |
个人270天 |
360天 |
个人逾期超过270天以上;单位逾期超过360天以上。 |
|
||||||||||
70 |
44 |
50502 |
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帐簿或者保管记帐凭证和有关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0条第1款第(2)项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手段 |
—— |
—— |
无 |
|
较轻 |
100元 |
1000元 |
手段 |
—— |
—— |
逾期设置账簿或未按规定保管账簿凭证的。 |
|
||||||||||
一般 |
1000元 |
2000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后,按规定改正或丢失账簿凭证的。 |
|
||||||||||
严重 |
2000元 |
1万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后,未改正或有严重的丢失账簿凭证的。 |
|
||||||||||
71 |
45 |
050503 |
未按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或者损毁、擅自改动税控装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0条第1款第(5)项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前,按规定自行改正的。 |
|
较轻 |
100元 |
1000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后,按规定改正的。 |
|
||||||||||
一般 |
1000元 |
2000元 |
手段 |
—— |
—— |
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后,未改正或非主观损毁税控装置的。 |
|
||||||||||
严重 |
2000元 |
1万元 |
手段 |
—— |
—— |
故意损毁或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 |
|
||||||||||
72 |
|
050504 |
非法印制、转借、倒卖、变造或者伪造完税凭证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91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_ |
_ |
_ |
|
|
|
|
较轻 |
_ |
_ |
_ |
|
|
|
|
||||||||||
一般 |
2000 |
1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涉及完税凭证25份以下的,处罚基准2000元,另按每1份加罚320元; |
|
||||||||||
严重 |
1万 |
5万 |
手段 |
|
|
1.首次发生涉及完税凭证超过25份以上或五年内发生二违以上的,处罚基准1万元,另按每1份加罚320元,罚款最高限额5万元; |
|
||||||||||
73 |
46 |
59901 |
发包工程作业或劳务项目的境内机构或个人逾期或未报告有关事项 |
《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9号)第三十三条 |
国地税 |
√ |
|
|
|
轻微 |
—— |
—— |
时限 |
0天 |
0天 |
首次逾期30天内。 |
|
较轻 |
个人50元; |
个人50元; |
时限 |
30天 |
60天 |
首次逾期30天以上60天以下,或非首次60天以下 |
|
||||||||||
一般 |
个人50元; |
个人2000元; |
时限 |
60天 |
个人270天 |
个人逾期超过60天以上270天以下;单位逾期超过60天以上360天以下。 |
|
||||||||||
严重 |
个人2000元; |
1万元 |
时限 |
个人270天 |
360天 |
个人逾期超过270天以上;单位逾期超过360天以上。 |
|
||||||||||
违法行为手段共有73项,应用单位分别为:国地税55项;国税18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