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废止】
杭政办函〔2015〕51号
USHUI.NET®提示:根据2019年9月30日《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厅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杭政办函〔2019〕75号)规定,继续有效
USHUI.NET®提示:根据《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厅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杭政办函〔2022〕76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我市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建设,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根据《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
国发〔2014〕10号)等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深入推进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有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战略目标,以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坚持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创新驱动,文化传承、科技支撑的基本原则,突出七大领域融合,着力推进“五个一批”建设,有效提升我市“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和“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水平,为杭州经济转型升级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文化创意(以下简称文创)产业作为全市支柱性产业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巩固,文创产业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相关产业的文创附加值显著提升,为杭州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产业融合
(一)加强文创产业和制造业融合。整合在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力量,大力培育专业设计研究机构,加快杭州创意设计中心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以“四换三名”工程实施为契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轻工业等优势行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设计业、包装与模型设计业、家电轻工产品设计业、运动器材设计业等工业设计业,着力提高文创产业的渗透度和融合度,增强全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转变。创新管理经营模式,参与标准制订,鼓励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加强广告营销策划,促进传统文化和时尚消费、电子商务相融合,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抢占“微笑曲线”两端,加速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强文创产业和信息科技融合。以“一号工程”为引领,坚持“内容为王”,促进文创和智慧、文化和科技深入融合,扎实推进杭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围绕数字游戏、数字动漫和数字影视等行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数字娱乐产业,进一步提升全市数字娱乐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在全国的首位度。围绕数字电视、数字报业、新媒体广告、移动通信媒体和网络视听等行业,大力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传媒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打造数字传媒业新优势。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为依托,围绕数字阅读业、数字印刷业等行业,实施大项目带动,形成百亿级的产业集群。加强文创元素的数字化采集、整合、加工与利用,重视文创衍生产品的创新性开发。
(三)加强文创产业和城镇建设融合。积极发挥在杭各大建筑设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利用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在杭院校的学科优势,大力发展建筑设计、环境规划设计、园艺设计、城市色彩设计等建筑设计业,提升建筑文化品位和附加值,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结合“美丽杭州”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风貌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以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提升园林绿化、建筑设施、公共艺术的设计质量水平。结合“风情小镇”建设,附加文创内容,鼓励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的乡镇和乡村,利用现有农居,因地制宜发展创意民宿业。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建筑设计理念,推进技术传承创新,积极发展绿色建筑。
(四)加强文创产业和休闲旅游融合。依托杭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着力开发一批特色旅游休闲产品,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内涵性、多样性、趣味性与互动性。以杭州成为“双世遗”城市为契机,加强对西湖、运河、良渚、西溪等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把握信息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智慧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提升旅游资源营销策划与宣传推广的能力与水平。加强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提高旅游纪念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五)加强文创产业和现代农业融合。以文创西进战略的实施为依托,全面挖掘农业潜能,把科技、文化、产业、市场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探索创意农业发展新模式。挖掘我市农村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好历史牌、文化牌、生态牌,促进农耕文化、地域文化、时尚文化与农业发展相融合,建设一批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和文化体验式博物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现代民宿、农村电子商务、养老养生等新业态。支持农业企业申报、推介绿色环保产品和原产地标注,鼓励农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和浙江农博会等平台,进一步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
(六)加强文创产业和健康产业融合。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积极促进文创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服务。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组织和赛事活动,以及开展运动休闲、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结合“杭州市休闲基地”、“风情小镇”和“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培育发展以骑行、登山、滑翔和水上运动等项目为特色的体育休闲基地。充分发挥我市在电子电器、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产业优势,鼓励、引导企业开发移动终端、穿戴式智能设备等时尚健康终端产品。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培育和弘扬健康文化,培养健康消费习惯。
(七)加强文创产业和品质生活融合。坚持古为今用、创新发展,深度挖掘我市独特的文化资源,围绕女装、丝绸、茶叶、陶瓷、铜雕以及伞扇剪等传统优势行业,鼓励特色文化元素、传统手工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相结合,积极引导企业和广大市民设计、制作、生产创意产品,融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及生活美学于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领域,大力发展创意生活业,提升居民生活文化品质。结合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杭州艺术博览会、创意生活节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文化创意展馆、会场、园区和企业,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文创产业的认识度、参与度和融入度。继续开展青少年“第二课堂”、社区民间艺术展演等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学习手工技能、体验生活美学创造条件。
三、落实主要任务
(一)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继续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抓好“杭州市十大产业文化创新团队”、“白马湖文创讲堂”、“杭州影视业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青年设计师发现计划”等项目,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文创人才的引进和支持力度,持续推进文创产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和大学生创业实训等工作。进一步推进“杭州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鼓励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职业化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人才。
(二)推出一批知名品牌。进一步强化融合发展理念,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杭州国际设计节、国际(杭州)毅行大会等专业赛事活动,打响一批会展活动品牌。围绕文创八大重点行业,创新融合发展理念与机制,打造“中国动漫之都”、“中国女装之都”、“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国旅游演艺中心”和“中国重要的设计研发基地”等行业品牌。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实施“一地(镇、村)一品”战略,促进文创与茶叶、丝绸、饮食、果蔬、造纸、制笔等行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实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