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实施办法的通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实施办法的通知
甬政办发〔2014〕227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宁波市政府继续有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 ( 甬政办发〔2016〕175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

  《宁波市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12月5日


  宁波市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简化和规范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降低投资创业成本, 提升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程度,根据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 国发[2014]7号)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划内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登记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市场主体是指在本市内注册登记的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住所,是指市场主体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的地址。

  本办法所称经营场所,是指各类市场主体开展经营活动的场所所在地的地址。

  市场主体住所和经营场所可以是同一地址的场所,也可以是不在同一地址的场所。

  第四条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应当经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登记机关)登记。市场主体变更住所(经营场所)的,应当在迁入新住所或经营场所之前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对市场主体的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的功能是确定、公示市

  场主体的所在具体地址,明确市场主体的法律文件送达地以及确定市场主体的司法和行政管辖地。

  对市场主体的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不具有确认房产权属、认定房屋使用属性的作用,也不能以登记作为征收补偿等的依据。

  第五条市场主体应当使用真实、合法、安全的固定场所作为住所(经营场所),并对住所(经营场所)的真实性、合法性、安全性负责。

  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实行申报制。申请人提交住所(经营场所)合法使用证明的,即可予以登记。申请人应当对合法使用证明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第六条登记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市场主体在申请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时属于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必须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或者许可项目的,登记机关应依法严格把关,对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未取得相关许可的,一律不予登记。

  第七条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地址应当按省、市、县(区)、街道(路、乡、镇)、小区(村)、门牌、房号详细填写,做到详细、明确、规范。

  第八条市场主体只能登记一处住所,可以登记多处经营场所。

  市场主体在同一县(市、区)、开发区等功能区区域内增设经

  营场所的,可以选择办理经营场所备案(一个执照上登记多个地址)或者分支机构登记(个体工商户除外)。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对涉及行政许可的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条允许在商务楼、开发区等特定区域的集中办公区以同一地址作为多个市场主体的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但应当符合多个主要办事机构共同开展日常办公的合理需求。

  对生产经营场所要求不高的软件开发、文化创意、股权投资、电子商务、设计等市场主体,可以使用商务秘书企业的住所(经营场所)办理注册登记。商务秘书企业可从事同一县(市、区)、开发区等功能区区域内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日常办公托管业务。被托管的市场主体在登记住所(经营场所)时应当加注商务秘书企业的信息。

  本办法所称的商务秘书企业是指为入驻的电子商务等小微企业提供住所托管服务及其他配套商务秘书服务的企业。

  第十条下列场所可用作市场主体的住所或经营场所:

  (一)已取得合法产权证的商业、办公、工业、仓储等房产及其他建筑物等;

  (二)县及县以上各类功能开发区内修建的生产经营性场所;

  (三)军队出租给他人用于生产经营的房屋;

  (四)暂未取得产权证明的非违法建筑房屋;

  (五)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认为可以用于生产经营的

  其他场所。

  使用自有住宅或租赁他人住宅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并出具利害关系人书面同意意见书和遵守法律法规、管理规约的承诺书。

  对从事软件开发、文化创意、股权投资、动漫设计等以创意、智力服务为主对周边环境基本没有影响的行业,依法经办理改变房屋使用用途登记的,可以以住宅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适时调整行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