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33-3505-7288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全文失效】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全文失效】

甬政办发〔2019〕86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修改、废止和宣布失效部分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厅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 甬政办发〔2023〕65号规定,全文失效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

《宁波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年12月31日



宁波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0~2022年)



为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扎实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引领、重点突破,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基+智能制造”为抓手,建立健全产业治理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制造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加速壮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突破,制造业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成为全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到202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43%以上;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8%,亩均税收达到50万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成为引领支撑全市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5%。

——新动能加速壮大。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0%;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8件。

——制造能级显著提升。新增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0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小于12立方米/万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5%。

二、主要任务

(一)聚焦提质扩量,打造“246”万千亿高能级产业体系

1.实施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积极推进绿色石化和汽车制造行业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重点、路径和布局。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行业,加快延伸下游产业链;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节能汽车和核心零部件产业,鼓励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紧密联接,推动“246”产业及上下游企业协同融合发展,提升相互支撑和配套水平,完善产业生态体系。鼓励和支持各地聚焦重点领域和细分产业,推进特色化、集群化发展。(牵头领导:陈炳荣;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2.积极培育前沿产业。跟踪全球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培育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计算、虚拟现实、生命健康、空天信息等前沿产业,加大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力度,加快应用场景谋划建设,强化新技术(新产品)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应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工程”,突出应用、研发和产业培育重点环节,加快构建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抢抓5G发展机遇,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打造“5G+AI+区块链+安全”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到2022年,前沿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牵头领导:陈炳荣;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推广应用和融合创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工控安全,加快以宁波软件园为重点的特色园区建设,形成“一园多点”协同发展格局。电子信息制造业聚焦发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汽车电子和智能电子等产品,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一园三基地”、智能光电小镇等特色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华为鲲鹏生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牵头领导:陈炳荣;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4.加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以“一地一业”“一业一策”为抓手,深化海曙服装行业、慈溪家电行业、宁海文体用品行业等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试点,推动重点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品牌+”等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和赋能,不断提高传统制造业高新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水平。实施“低散乱”行业(区块)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散乱污”企业整治。到2022年,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每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50家以上。(牵头领导:陈炳荣;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能源局)

5.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锚定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的基础上,向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拓展,打造宁波智能制造2.0版。实施“增资扩产工程”,按照推进一批、留住一批、回归一批、扶持一批的要求,加强协调服务,促进企业增资扩产。以百亿级、十亿级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为抓手,建立滚动实施、定期跟踪、精准服务的推动机制,促进工业投资稳定增长。(牵头领导:陈炳荣;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强化招商引资,以“补链”“强链”项目为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绘制产业招商地图,开展精准招商。到2022年,全市制造业利用内外资年均增长8%。(牵头领导:李关定;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支援合作局)

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点谋划建设前湾新区、南湾新区等重大产业平台,细化产业定位,明确功能布局,致力打造成为全市制造业发展新高地。(牵头领导:陈仲朝;牵头单位:前湾新区指挥部、南湾新区指挥部)发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作用,引导优势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编制实施新一轮工业集聚区规划,统筹制造业布局和发展空间,明确各工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积极打造5G、光电、机器人等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细分产业集聚高地。实施小微企业园区改造提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园区规范管理水平,促进小微企业进区入园。到2022年,建成提升小微企业园120个。(牵头领导:陈炳荣;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商务局)

(二)聚焦智能制造,促进高水平融合发展

1.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以“点、线、面”为重点,深化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融合应用,开展“5G+工业互联网”、网络协同制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示范推广,鼓励重点企业从生产智能化向研发、设计、管理、仓储、物流和服务等全流程智能化拓展。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以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载体,鼓励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提升块状特色行业智能化水平。加强培训和诊断,全面引导企业开展以“机器换人”、企业上云为重点的智能化改造。培育引进一批提供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智能技术改造服务、工控安全服务、工业网络建设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发展总承包服务模式。到2022年,建设100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个“5G+工业互联网”重点应用场景,建成市级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应用工业机器人1万台,培育市级优秀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30家。(牵头领导:陈炳荣;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2.深入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围绕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产业,大力推广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再制造等生产模式,通过试点示范推动企业提供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过程优化、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消费品工业领域重点发展个性化定制,构建“产品+内容+生态”智能生态服务体系;装备制造业领域重点推动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汽车产业领域,重点推进汽车企业由传统出行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出行方案提供商升级。到2022年,省级以上个性化定制示范企业达到10家。(牵头领导:陈炳荣;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服务业局)培育发展供应链管理、创新设计、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创新设计业与制造业企业嵌入式合作,推进工业创新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型。鼓励电商、文化旅游等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发展衍生制造。(牵头领导:陈仲朝;牵头单位:市服务业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

3.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以应用服务为牵引,以空天信息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开发为主线,以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宁波航天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等为载体,引导“民参军”“军转民”企业共享要素资源,推进军民协同创新和技术双向转化。规划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创新示范园,吸引和聚集一批军工企业和项目,打造完整军民融合产业链。到2022年,军工央企落地5家,新增“民参军”企业20家。实施空天信息产业链培育工程,培育具有较强延展性的空天信息产业链。(牵头领导:陈仲朝;牵头单位:市委军民融合办;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

4.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实施新一轮“能效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开展节能节水改造,推进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能耗水平、水耗水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牵头领导:陈仲朝;牵头单位:市能源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水利局)实施“绿色制造升级工程”,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推动石化开发区等园区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促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完成涉气“散乱污”企业集中整治,全面淘汰改造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开展金属表面处理等5个涉水行业整治提升。到2022年,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下降15%。(牵头领导:陈炳荣;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单位监管。(牵头领导:陈仲朝;牵头单位:市应急管理局)

(三)聚焦创新能力,建设高层次创新体系

1.加快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推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创新资源集聚,加快建设浙江创新中心、甬江实验室。实施“产业技术研究院提效工程”,推动已签约落地产业技术研究院更好发挥作用,支持其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进集聚创新团队。继续引进国内外细分行业领军创新团队,谋划组建新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加强与长三角高端科研创新平台交流合作。到2022年,产业技术研究院达到80家。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石墨烯、智能成型技术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营,谋划组建一批新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2年,建成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以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企业研究院、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发挥领军企业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中的头雁效应,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培育提升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22年,新增企业研究院50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全覆盖;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50家。(牵头领导:陈炳荣;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

2.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深入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聚焦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器件功能芯片与软件、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等前沿领域,开展精准靶向攻关,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应用技术创新,开发一批战略性创新产品,推进创新产品迭代应用。深入开展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开展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示范,搭建专业化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基于企业技术需求的科技成果资源数据库。到2022年,攻克核心关键技术300项,科技成果交易额达到220亿元。(牵头领导:陈炳荣;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3.增强工业基础能力。实施工业“四基”产业链培育工程,围绕伺服电机、石墨烯、集成电路等重点“四基”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制订实施培育计划,推动龙头企业与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合作研发和协同攻关,打通基础技术、工艺和产品的研发、设计、应用、示范推广等全流程。到2022年,10条重点工业“四基”产业链培育及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牵头领导:陈炳荣;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推动产业基础领域“民参军”“军转民”,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牵头领导:陈仲朝;牵头单位:市委军民融合办)

4.强化品牌质量标准建设。加强品牌强市建设,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支持重点行业争创国家级区域(行业)品牌,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品字标浙江制造”等省级以上品牌,加大对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自主品牌培育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展商标境外注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强化质量提升,实施卓越企业培育计划,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优势领域龙头企业增强标准创新能力,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浙江制造”标准制(修)订。到2022年,争取培育“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100家,驰名商标达到105件,规上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覆盖率达10%,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100项以上,主持制(修)订“浙江制造”标准100项以上。(牵头领导:沈敏;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

(四)聚焦竞争优势,培育高素质市场主体

1.加快培育领军企业。强化领军企业培育,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品牌优势明显的总部型企业和千亿级企业。鼓励领军企业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兼并重组、战略联盟等途径优化和提升产业布局,制订“一企一策”综合性扶持政策,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充分发挥大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到2022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达到22家,培育总部型企业35家、千亿级工业企业2家、百亿级工业企业30家。(牵头领导:陈炳荣;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2.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