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全文废止】
威政发〔2013〕73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2019-12-19)规定,继续保留
USHUI.NET®提示:根据《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威政发〔2021〕2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南海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建设旅游强市,根据《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建成旅游强省的意见
》 (
鲁政发〔2013〕16号
),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坚持全域发展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着力推动旅游业由传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到2017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以上,初步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强市。
二、重点任务
(一)构筑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实施全域景区化战略,积极构筑“一核两带八区”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一核”,指威海中心城市,包括环翠区、高区、经区、工业新区,打造辐射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核心区。“两带”,指依托千公里海岸线资源,打造国内外独具特色的幸福海岸旅游度假带;依托丰富的山地生态文化资源,打造集生态养生、休闲体育、户外运动于一体的山地休闲旅游带。“八区”,指重点推进好运角、双岛湾、东部滨海新城、里口山、石岛湾、南海新区、乳山滨海新区、昆嵛山等重要旅游区域建设,形成山海呼应、城乡交融、错位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二)突出重点项目支撑。建立健全旅游项目库,每年选择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列入市级重点项目。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旅游综合体项目。全市重点旅游项目每年滚动建设10项以上,力争到2017年全市新增4A级以上景区6个,各市区(含高区、经区、工业新区、南海新区,下同)都要引进、建设1—2个旅游综合体项目。做好全市旅游资源普查、评估、论证,建立旅游资源档案,指导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三)推进特色多元发展。
1.海洋旅游。放大海洋优势资源,突出培育海上游钓、游艇邮轮、海上婚礼、海岛度假、海洋科普等新兴海洋旅游业态,推动海洋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围绕海产品精深加工、游艇制造、现代渔业、海滨地产等产业,配套发展工业旅游、休闲渔业、海滨度假等业态,延伸海洋旅游产业链。积极打造国家海滨公园,提升海洋旅游竞争力。
2.乡村旅游。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推进环城市乡村旅游休憩带建设。发挥农业、渔业、林业、果业等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场、生态渔村、森林旅游、民俗文化村、主题庄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实施“改厕改厨工程”,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支持景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推进乡村旅游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推行标准化管理,培育一批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精品采摘园等。建立乡村旅游全员培训制度,力争3年内将所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一遍。到2017年,全市旅游强镇达到30家,旅游特色村达到50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达到50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区达到30处,休闲渔业示范点达到20处,畜牧旅游示范点达到10处,每个市区培育1—2个乡村旅游龙头品牌。
3.文化旅游。深入挖掘威海历史文化遗产,重点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始皇东巡、道教寻踪、中日韩三国佛教交流、老洋房探寻、海草房记忆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突出好运荣成、养生文登、母爱乳山等区域文化特色,积极开发、包装、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在城市和景区规划、建设、发展中注入特色文化元素,展现威海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将修学游纳入青少年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设计修学游产品。大力发展影视动漫产业,打造全国影视旅游基地。推动民间演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景区、进酒店、进社区、进娱乐场所、进大型商场,丰富旅游内涵。
4.体育旅游。充分发挥独特的地貌条件,大力发展垂钓、自行车、徒步、登山、小球运动、水上运动、沙滩运动、攀岩、滑雪、滑草等户外休闲运动,努力打造海内外独具特色的户外运动基地。积极承接大型国际国内赛事,办好国际铁人三项赛、帆船赛等高端体育赛事,融入旅游元素,打造精品赛事旅游品牌。鼓励发展户外运动俱乐部,积极开发和扶持符合威海特点、市民认可度较高的休闲体育项目。
5.养生旅游。发挥我市气候、空气、日光、温泉、海洋、森林、饮食、医疗等资源优势,挖掘、传承中医药养生文化,建设一批医疗保健基地,推出一批中医养生旅游产品,制定中医养生旅游标准体系,打造中医养生旅游品牌。加强温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开发高端温泉养生产品和海水热疗项目,扩大“中国温泉之乡”品牌影响力。
6.购物美食旅游。突出海洋产品特色,建设优秀旅游商品旗舰店、旅游特色街区,持续举办“威海菜美食节”,打造一批“名店、名菜、名师”;突出韩国产品特色,建设韩国食品日用品集散交易中心,提升韩国美食街、韩国风情街的规模和档次,举办中韩(威海)品商生活展览会,打响“游威海,购韩货”旅游品牌。
(四)创新旅游营销体系。
1.强化整体形象宣传。将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纳入全市对外宣传工作中,给予重点支持。建立旅游宣传工作协作机制,形成全市旅游宣传“一盘棋”。依托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威海旅游。全市组织的重大经贸、文化、体育等活动要增加威海旅游元素,统一使用威海旅游形象标识。
2.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制定全市旅游营销整体规划,实施年度重点营销计划,开展营销绩效评估。加大网络营销力度,实施网络形象宣传与产品营销,完善网络预订、销售功能。创新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不断丰富“中韩文化旅游季”活动内容,每个市区培育1—2个文化旅游品牌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品牌会展,打造四季会展旅游城市。加大淡季旅游营销力度,鼓励企业联合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推出优惠措施,活跃淡季旅游市场。大力实施旅游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活动,普及旅游知识。
3.统筹开发客源市场。加大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力度,有针对性地推出高尔夫、温泉、登山等旅游产品,重点开发韩国、俄罗斯、东南亚、港澳台等市场,做强做大“威韩连线”旅游品牌,在旅游旺季争取加开俄罗斯旅游包机,增强威海(台北)旅游服务中心功能,积极争取过境免签证、旅游购物退免税政策。坚持市县两级联盟、分片促销的方式,大力开拓省内、京津冀、长三角、东三省和环渤海等客源市场,积极开发西北、西南及珠三角旅游市场。依托青荣城际铁路,积极构建“半岛城铁旅游圈”。
(五)优化旅游整体环境。
1.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进一步优化航班航线,加开旅游专列,建设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