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天津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21年修订版】

天津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21年修订版】

(1997年6月18日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0年9月25日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3年9月24日天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天津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21年11月29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天津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重点、形式和内容

  第三章 组织和管理

  第四章 社会责任

  第五章 科普组织和场所

  第六章 科普工作者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八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推进全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建设科技强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

  第三条 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基础建设、基础教育和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条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注重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实效性。

  第五条 科普工作应当有利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科普工作应当反对迷信、愚昧和反科学、伪科学行为;不得以科普为名宣传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

  第六条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态度,不得将尚无科学定论、违背科学原则和科学精神的主张或者意见,作为科普知识传播和推广。

  第七条 本市建立健全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体系。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辖区的科普工作。

  本市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开展科普工作。

  第八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

  第九条 市和区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是科普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的科普工作。

  第十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科普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支持他们的工作,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二章 重点、形式和内容

  第十一条 科普工作应当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重点是:

  (一)增强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向工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其生产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

  (四)提高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和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员的科学决策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

  (五)提升老年人、残疾人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提高老年人、残疾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

  第十二条 科普工作主要采取下列形式:

  (一)举行科普讲座、专题报告、研讨会和科普作品展示会;

  (二)举办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信息发布和示范活动;

  (三)在中学、小学中开设科技活动课;

  (四)在学校中开展科技发明、制作和自救逃生等技能训练,撰写科技论文,申请专利和组织科学考察等课外活动;

  (五)组织开展科普兴工、科普惠农、科普益民等活动;

  (六)组织科学技术培训和岗位技术培训,举办技术、技能竞赛;

  (七)编写、制作、出版科普读物、科普影视和网络作品;

  (八)设立科普电子屏、画廊、橱窗等,展示科普图文、视频、模型或者实物;

  (九)参观科学技术场馆,阅读科普图书、报刊,使用科普信息网络,观看科普电影、录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科普专题节目;

  (十)开展科技活动周、社会科学普及周、科普日和科普竞赛等活动。

  第十三条 科普工作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普及科学思想,培育理性思维,介绍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观念;

  (二)宣传科学方法,介绍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三)介绍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前景、问题和对策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

  (四)普及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科学生活、安全健康、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知识和观念,提升辨识伪科学的能力,推动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

  (五)普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知识和应用技能,提升公民数字素养;

  (六)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

第三章 组织和管理

  第十四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科普工作协调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第十五条 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全市科普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科普效果评价机制,实施监督检查,推动符合条件的科研项目向社会开展科普宣传,实行政策引导,将科普工作成效纳入科研成果评价指标。

  第十六条 科学技术协会负责全域科普日常工作,牵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全面推进科学素质建设。

  科学技术协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应当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

  第十七条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制定青少年科普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卫生健康方面的科普工作。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科学健身做好科普工作。

  第十九条 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结合重大节能、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示范工程,就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能源应用推广,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好科普工作。

  第二十条 规划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做好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科普工作。

  水务、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结合水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活垃圾管理,开展科普工作,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第二十一条 应急、气象、地震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做好安全生产、消防、气象和防震减灾等方面的科普工作,组织开展应急科普活动。

  第二十二条 文化和旅游、城市管理、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指导和督促自然和人文景观、公共文化和旅游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维护、建设和管理单位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第二十三条 民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婚姻登记、养老服务、殡葬管理等相关工作做好科普工作。

  第二十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商务、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能,结合工业生产、重点产业发展、商品性能宣传、产品质量监督检查、食品安全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开展科普活动。

  第二十五条 农业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做好农业科普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促进农业先进技术推广,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第二十六条 公务员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科普教育,制定计划,组织实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统筹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将提升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纳入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十七条 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信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科普内容管理,组织、督促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机构和媒介开展科普宣传。

第四章 社会责任

  第二十八条 普及科学技术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应当支持和组织开展科普工作。

  第二十九条 报纸、期刊应当加强科普宣传,刊登科普文章;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节目;影视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应当积极推动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综合性互联网站应当开设科普网页;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屏幕应当有科普宣传内容。

  出版单位应当加强科普类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的出版。

  第三十条 各类学校应当结合学生特点制定科普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 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学生产、科学经营、文明生活、移风易俗、反对迷信,发挥乡镇科普组织、学校的作用,开展科普工作。

  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应当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第三十二条 企业应当向职工普及与生产经营、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三十三条 商业、服务业机构,应当结合商品销售和服务工作做好科普工作。

  第三十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其服务场所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医疗卫生、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等科普宣传。

  第三十五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应当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

  第三十六条 科研机构、企业和学校,应当支持科技人员和教师参加科普活动。

  第三十七条 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和企业的生产车间,能够对外开放的,可以有组织地向青少年开放。

  第三十八条 教育、科技、新闻工作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当结合本职工作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第三十九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利用所在地的科普资源,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科普阵地,建立科普宣传栏和科普活动室(站),结合居民的生活、学习、健康、娱乐等需要开展科普活动。

  鼓励有关单位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便利和支持。

  第四十条 鼓励开展科普志愿服务。鼓励支持科技工作者、高等学校师生等人员从事科普志愿服务。

  第四十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进行封建迷信活动,不得宣扬和传播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迷信、愚昧、反科学、伪科学等信息。

第五章 科普组织和场所

  第四十二条 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图书馆、青少年科技中心(宫)是专业科普活动场所。

  国家投资兴建的科普场所不得挪作他用。

  第四十三条 科普组织和科普场所在开展科普工作中享有以下权利:

  (一)获得活动经费;

  (二)接受合法的资助与捐赠;

  (三)申请科普专题项目;

  (四)享受有关财税优惠政策;

  (五)依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兴办经济实体,开展有偿服务,所得收入用于科普工作;

  (六)获得名誉、荣誉、奖励和有关知识产权;

  (七)为加强和改进科普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批评和建议;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四条 科普组织和科普场所有下列义务: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