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
2015-09-15 舟政办发〔2015〕86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 舟政发〔2018〕42号
)规定,保留
USHUI.NET®提示:根据《 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 舟政发〔2020〕33号
)规定,保留。
USHUI.NET®提示:根据《 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舟政办发〔2023〕81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根据《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浙政办发〔2015〕7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总体要求,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放管结合,推进行政机关工作重心由规范市场主体活动资格为主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主转变,由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加快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明确监管的重点和内容
(一)加强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监管。
1.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机关要公示本部门取消审批后仍需加强监管的事项,并根据事项性质、内容和要求,建立后续监管制度,完善监测体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防止监管缺位。
2.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对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坚持权力与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加强、权力下放与能力建设同步推进,加强对承接部门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提升基层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确保规范有序承接。
3.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对商事制度改革和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中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重点完善部门间协同监管制度。市场监管部门和投资主管部门要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数据交换平台和在线审批系统,实现各有关职能部门审批和监管信息共享,建立一个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协同监管机制。
4.调整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的事项。转入政府内部审批和日常管理的事项,应严格限制审批,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调整为行政确认等其他行政权力类别的事项,应把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服务需求作为管理重点。对转移到行业组织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加强对承接审批事项行业组织的监管,防止出现变相审批。
(二)加强投资项目建设运行监管。
各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和建设、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保、安监、消防等部门,围绕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环境保护、产业布局等重点领域,加强项目前期建设和运行全过程协同监管。
1.项目前期审批。由项目审批部门或审批协调机构牵头,通过在线审批系统等平台,落实项目审批限时办结、建设进度信息在线备案、监管结果报告等制度,实现部门间并联审批和审批信息共享,确保项目开工前完成各种审批手续。
2.项目开工前审查。由建设、交通运输部门或审批协调机构牵头,组织国土资源、环保、消防、人防、气象等部门对项目施工图进行联合审查,审查后限时出具审查或批复意见,同时对后续竣工验收相关事宜提前一次性书面告知,提高监管的针对性。
3.项目建设现场监管。建设、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保、安监、消防、人防部门等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本部门的职责,建立项目建设过程监管制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现场检查方式,加强对项目建设安全、质量、环保设施等监管,确保项目建设符合规定要求。
4.项目竣工验收。具备条件的项目,由投资主管部门或审批协调机构牵头,组织建设、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保、消防、人防、气象等部门进行联合验收。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执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情况进行查验,限时出具验收和整改意见。对环保、消防等需要试运行后出具验收意见的,要加强试运行期间的检查和检测,确保项目建成符合行业规范和标准。
5.项目投产运行督查。要落实事后监管制度,采取常态化巡查和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日常监管,确保项目建成后规范运行。
三、加强和改进行政监管
(一)明确行政监管责任。
通过制定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和监管边界,特别是要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行政审批部门和监管职能部门之间的监管权限范围,形成分工明确的工作责任制,确保不留监管“死角”和“盲区”。根据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调整情况,科学划分和依法界定上下级监管权限,建立动态化管理制度,构建责任边界范围明确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二)健全行政监管方式。
1.完善日常监管方式。制订监管实施细则,明确监管依据、监管原则、监管标准、监管方式和保障措施。向社会公开资格资质、产业政策、规划布局、节能环保、消防、行业技术、安全卫生等标准,以及监督检查的对象、方式、措施和计划。采取随机抽查、专项督查、事后稽查和绩效评价等方式,提高监管水平。
2.推进监管信息化。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及安全、公共利益、环境保护等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扩大在线及时检测范围。综合应用移动执法、电子案卷等手段,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利用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加快建立产品质量溯源管理制度,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监管留痕、责任可究”的完整信息链条。充分利用在线监管系统、项目并联审批和稽查系统,实现项目审批和建设在线监管。
3.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风险防范。建立高危行业、重点工程、重要商品及生产资料、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区域内产品质量、生产安全风险警示制度,重点加强对发生事故几率高、潜在损失重大等环节和领域的监管,增强监测和预判能力。
4.严格强制标准执行。强制性标准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范围,市场主体必须严格执行。对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市场主体以及达不到节能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和工程质量等强制性标准的市场主体,依法予以取缔,吊销相关证照。严格执行金融、食品药品、安全生产、新闻出版等领域违法人员从业禁止规定。
(三)建立协同监管制度。
围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根据“先照后证”“前置审批改后置审批”以及“多证合一”等改革,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和信息互通机制,共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共利益、公共安全。
围绕跨部门合并审批事项,应明确一个部门牵头受理和办理,并在明确各自职责基础上,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围绕投资项目网上并联审批、核准目录以外企业投资项目和“零地”技改项目不再审批改革试点,建立政府和审批部门协同联动的投资项目建设监管机制。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和全国联网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探索实行项目统一代码制,完善横向联通各审批部门,纵向贯通各县(区)、功能区,逐步实现投资项目“平台受理、在线办理、限时办结、依法监管、全程监察”的立体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