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残疾人保障条例
(2012年2月22日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
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
残疾人事业,保障
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
残疾人,支持
残疾人事业。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
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
残疾人权利的实现。
第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
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
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保障
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
残疾人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
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
残疾人事业。
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层
残疾人组织建设,为基层
残疾人组织配备专职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
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
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
残疾人事业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保障
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建立
残疾人工作考核机制,每年对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履行
残疾人工作职责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三)组织开展涉及
残疾人保障重大事项的调查研究,协调解决
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四)督促有关部门查处侵害
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五)做好
残疾人保障其他方面的工作。
第七条
残疾人联合会代表
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
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团结教育
残疾人,为
残疾人服务。
残疾人联合会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
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
残疾人事业,并承担同级人民政府
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
残疾人状况统计调查制度,开展
残疾人生活、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动态监测和调查,有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
残疾人联合会应当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为
残疾人提供捐助和服务、开展志愿者助残等公益活动。
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团体应当积极为
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
第十条
残疾人较多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应当有残疾职工代表。
第十一条 承担残疾等级评定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评定残疾等级。
残疾人联合会根据评定的残疾等级和联合会章程的有关规定,核发
残疾人证。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残疾人,对维护
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
残疾人事业、为
残疾人服务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防和康复
第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会同
残疾人联合会制定和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宣传、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建立健全以社区和村为基础、以病因预防和防止损伤为重点的残疾预防体系,减轻残疾程度,减少残疾发生。
第十四条 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新出生缺陷儿童基础健康档案,及时向所在地的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部门及
残疾人联合会报告新出生缺陷儿童情况。
本市对可能患致残性疾病的儿童实行免费筛查,对患有致残性疾病的儿童给予治疗救助。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康复为基础、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
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
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利用各类资源为
残疾人康复服务。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举办
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
残疾人康复工作。
本市三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康复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康复室。鼓励二级综合医疗机构设立康复科,为
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第十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专项经费,支持
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服务机构建设,对
残疾人适配基本辅助器具给予补助,为贫困
残疾人配发基本辅助器具。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接受国家重点康复项目的
残疾人和接受康复训练的贫困
残疾人给予适当补贴。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贫困
残疾人个人负担的检查、检验、治疗、床位、药物等费用可以适当减免。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工作,对残疾儿童实施早期筛查、康复指导、医疗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和康复训练等抢救性康复服务,逐步实现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免费。
第三章 教 育
第二十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特殊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保证特殊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十一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开办残疾儿童幼儿班、学前班和适合
残疾人就业需要的职业教育班。
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适合各类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幼儿园。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开设适合
残疾人的专业,为
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提供条件。
第二十三条 本市特殊教育教师和从事
残疾人工作的手语翻译享受特殊教育津贴。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对具有接受教育能力但不能到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服务。
第二十五条 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免交杂费、教科书费、住宿费。家庭生活困难的住宿残疾学生享受生活费补助。
本市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残疾学生,享受本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特困救助的
残疾人家庭的健全子女在全日制学校就读或者接受国家认可的远程高等教育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享受教育助学金补助。
第四章 劳动就业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
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拓宽
残疾人就业渠道,保障
残疾人就业权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
残疾人就业培训,开发适合
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和服务
残疾人的公益性岗位。
第二十七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安排
残疾人就业。
安排
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说明情况、做出安置计划,并依法缴纳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管理、使用和监督,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
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并在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农村
残疾人开展生产劳动的,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购销和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管理。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
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
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应当包含
残疾人就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残疾职工的需求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改善劳动条件和实施岗位技能培训,并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享受补贴。
第五章 文化生活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文化、体育、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
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积极组织
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促进
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第三十二条 公园、展览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旅游景点,应当对
残疾人免费开放。
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应当配置适合
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康复器材。
残疾人持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