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舟政发〔2022〕3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舟政办发〔2023〕81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进一步优化渔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夯实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的“三农三渔”产业基础,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打造乡村振兴“海岛样板地”为目标,以渔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共同富裕为导向,以“三产三生”融合为路径,以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形成“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乡村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渔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9万元/人以上,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万元以上;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新增重大渔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5项,渔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每千名农业从业人员拥有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4名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以上,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以上;渔农业(除海洋捕捞、林业外)亩均产出率达到1.2万元以上;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55%左右,100亩以上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40%以上。
二、实施科技强农行动
(一)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支持渔农业领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每年派遣科技特派员100人次,实施新品种引进推广及成果转化项目10个以上,累计建成渔农业高品质科技示范基地30个以上。加快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园区、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推动涉农涉渔企业向渔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发展,累计打造省级引领性青年创业农场20家,培育星创天地8个。深化“两进两回”行动,累计培育农创客2000名以上,乡村人才资源总量达3.5万人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团市委。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大力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普及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农药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回收实现农业乡镇(街道)全覆盖。健全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农业节碳减排行动,鼓励创建低碳农场、牧场,推广应用有机肥、配方肥,构建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体系。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县(区)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供销社)。
(三)实施绿色渔业工程。深化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行动,加快大围栏、大网箱等养殖项目建设,大力推广适宜我市海域发展的升降式深水网箱、大型深水网箱等养殖设备,稳步发展大型养殖工船、大型牧场式平台、可升降设施围栏等现代化养殖模式。全面实施“海上千万”工程,打造330艘示范引领渔船。推进玻璃钢、铝合金、聚乙烯材料等新材料渔船示范应用及配套码头建设,全力打造新材料渔船“舟山样板”。(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科技局)
(四)开展优地增粮行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杜绝耕地抛荒,严格管护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连片规模化种植。支持新垦造连片耕地优先用于粮油生产。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绿色农田示范项目,新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7000亩以上,建成千亩方、万亩方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4万亩。支持建设高抗风永固式基础设施项目,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强“菜篮子”基地防灾减灾、数字化建设,对符合条件的蔬菜基地新建、改造提升项目和保障性蔬菜基地应急生产给予资金补助。(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商务局、市“菜篮子”办公室)
(五)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通过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强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建设,打造舟山乡村大脑,全面推行“浙农码”。推广“产业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农业工厂(基地)”发展模式,加快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建设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15个,打造远洋渔业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快数字农合联(浙农服)推广应用,加强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数字化监管。积极培育新零售,做大做强网上农博,助推农产品上行。持续发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鱿鱼价格指数,深化渔业精密智控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供销社、市大数据局、市远洋渔业集团)
三、实施机械强农行动
(一)开展农业“机器换人”行动。聚焦农业生产各环节,重点发展轻便化、智能化、高效化农机装备,统筹推进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用人才培养等,建成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1个,特色产业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3个。推进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六化”提升改造工程,推广洗消饲喂、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红外测温等设备应用,全市能繁母猪保有量稳定在6000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二)实施渔业“减船减人”行动。加快推进渔业领域“机器换人”工程,重点推进蟹笼渔船“机器换人”改造项目。持续开展船载一线冷冻保鲜技术推广,推进超低温冷冻、液氮制冷、不冻液制冷等渔船冷藏装备改造和工艺研究。完成远洋渔船船位监测、视频监控、北斗导航、电子渔捞日志等更新改造900套以上。继续实施减船转产行动,逐步淘汰船龄较长、风险系数高、资源杀伤力大的捕捞渔船,累计减船1000艘左右。(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三)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农机农艺协作攻关机制,组建协同创新与产业服务团队,开展宜机化农艺研究与技术推广。围绕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和机械化薄弱环节,积极开展品种选育、农作制度、栽培、养殖模式等宜机化改造,加快形成可复制、易落地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增量统一规划、存量逐步优化的原则,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耦合提升,建成高水平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10个,农机创新试验基地4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海洋与渔业局)
(四)提升农机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组建“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种养大户”等模式农业生产联合体,培育发展“全程机械化+”新型专业服务组织,推行“母中心+子基地”农机综合服务中心模式,建成高标准农机综合服务中心6个。开展农机作业环节补贴,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供销社)
(五)提标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开展农田宜机化示范改造,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中,推进标准田块改造,提升宜机化水平。推进农田、果园、茶园、菜园等标准化、宜机化建设,提升农机作业条件。全市农田宜机化改造面积1万亩以上。建立机耕道路、排灌设备等基础设施管护制度。推进茶园排蓄、喷灌、防霜等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资源规划局、市水利局)
四、实施产业融合行动
(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通过整合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等乡村产业平台,建成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特色农业强镇5个、省级产业化联合体5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强化现代渔农业产业招商,加快岱山现代农业园区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招引落地。建好贻贝文化产业园和金枪鱼产业园。进一步增强渔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能力,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三位一体”农合联。打造千亿级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加快实现“一条鱼”全产业链1200亿元产值目标。(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投促中心)
(二)促进“三产三生”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渔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个、市级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0个。加快推进渔港经济区和特色小镇建设,依托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打造远洋渔业绿色健康产业特色小镇、“港产城融合”渔都风情休闲旅游示范区。着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的现代茶业体系。打破区域界限,促进产业渗透跨界融合发展,打造共同富裕海上示范带5条。持续开展“海岛万幢农房激活”行动,累计创建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示范区12个,激活闲置农房5000套。(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旅体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远洋渔业集团)
(三)实施强链补链工程。推进产业链提升、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打造示范性全产业链5条。打造形成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加快舟山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节点,加快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等产地冷链保鲜库建设,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布局1个生鲜冷冻食品零售网点。对跨岛作业的农机(含本地新鲜水稻运输车辆)享受市内绿色通道政策。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打造浙江省农播(舟农先锋)示范基地,建成电商专业村12个。(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远洋渔业集团)
(四)打造海岛特色品牌。以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保障,以农产品全渠道体系建设与农产品品牌发展为核心,推进渔农业“一标一品一行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达到8个以上、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达到70个以上,重塑“舟山大黄鱼”“舟山带鱼”等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舟叁鲜”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培育“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企业3家以上,创响舟山“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加强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加快打造一批非遗产品展示体验点,培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入实施“百县千碗”工程,深入挖掘美食文化,打造海岛特色美食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
五、加强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将定期开展工作进展情况评价通报,并纳入对县(区)、功能区年度综合考核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对获选省级“双强行动”重点项目、最佳实践案例以及纳入省级先行创建区、获得省级用地指标、涉农资金安排“双挂钩”的县(区)、功能区,在考核中予以适当加分。
(二)加大财政投入。健全乡村产业项目储备库,每年择优推选一批农业“双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深化财政涉农政策统筹优化和资金整合,强化项目绩效管理,提升涉农资金使用精准性和实效性。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对列入省、市农业“双强”项目或区域的,给予重点支持。落实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和小微企业相关税收减免政策。
(三)健全金融服务。深化“政银保”合作,完善渔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在防范风险前提下开展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积极提升绿色渔业金融服务水平。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探索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
(四)强化用地保障。全市每年统筹安排5%以上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各地相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指标。深入推进农业经营性项目“标准地”政策,探索完善点状供地政策。支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出让、入股、租用等方式用于发展乡村产业。加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力度。落实设施农用地各项政策,保障农业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五)夯实人才支撑。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开发力度,畅通各类人才、智力、技术等下乡通道,支持返乡大学生创业,对获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