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宁波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9号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报经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于2022年3月18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2年3月30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决定
(2022年3月18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对宁波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021年12月30日宁波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   2022年3月18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民间文学,民俗,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医药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属于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第五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量建设,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保障机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县(市)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根据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明确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承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普查、宣传、交流、培训等具体工作。

市和区县(市)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民族宗教、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商务、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体育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和文联、科协、社科联等社会组织应当根据各自职能,并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和相关专业协会按照各自章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七条  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名录保护、属地管理。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简称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将符合下列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

(三)具有世代传承传播、活态存在的特点;

(四)具有鲜明的民族或者区域特色,已存在一定年限,并在本地有较大影响。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从本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遴选项目,推荐列入上一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对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及其年度工作计划的要求实行严格保护。

市和区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可以编制代表性项目备选名录,将尚不符合第二款规定条件,但具有保护价值、有待发掘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备选名录。

第八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编制代表性项目名录时,应当同时认定负责日常保护工作的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以下简称项目保护单位),并可以根据代表性项目保护需要,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代表性传承人)。

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掌握并保存、保护该项目知识、技艺及有关原始资料、实物的能力;

(二)具有开展传承、展示、传播活动的场所、专业人员等相关条件;

(三)具有实施该项目保护实施方案的能力。

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长期从事该项目传承实践,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识和核心技艺;

(二)在特定领域内被公认具有代表性或者较大影响;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权利、义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对于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可以认定该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第九条  编制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遵循申报、审核、评审、公示、审定、公布等规定的程序。

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编制,以及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和认定的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所在地文化主管部门申报代表性项目、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

第十条  市和区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本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定代表性项目保护实施方案,并通过提供场所、经费补助等方式,支持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展示、传播等活动。

市和区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履职评估制度,至少每两年对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履行职责情况开展评估。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并作为对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资助、褒奖、资格认定和取消的依据。

第十一条  市级、县级代表性项目的项目保护单位或者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或者怠于履行传承义务的,市或者区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当要求其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同级人民政府应当取消其项目保护单位或者代表性传承人资格。

项目保护单位或者代表性传承人资格被取消后,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有关规定重新认定该项目的项目保护单位或者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省级代表性项目的项目保护单位或者代表性传承人,存在第一款规定情形的,市和区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项目保护实施方案的要求,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其整改,必要时可以向上级文化主管部门报告。

项目保护单位主体资格被注销、撤销的,代表性传承人死亡的,或者代表性传承人因年龄、健康等原因丧失传承能力、难以履行传承义务的,由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的程序另行认定。

第十二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计划,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计划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并对普查结果进行分类、登记;对于符合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规定条件的项目,按照规定的程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并将相关实物图片、资料等送交文化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代表性项目的属性、特点以及存续状况,对其实行分类保护:

(一)对客观存续条件已经消失或者基本消失的代表性项目,应当组织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和实物,建立图片、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等资料档案库,实行记忆性保护;

(二)对濒临消失、活态传承较为困难的代表性项目,应当通过制定抢救保护方案,对重点扶持代表性传承人给予重点扶持、安排或者招募人员学艺、提供和改善传承条件、记录并保存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和项目技艺流程,实行抢救性保护;

(三)对受众较为广泛、活态传承基础较好的代表性项目,应当通过培养后继人才、提供必要场所和资金、开展项目保护优秀实践案例和创新案例遴选、加强宣传推广等方式,实行传承性保护;

(四)对具有生产性技艺和社会需求,能够转化为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的代表性项目,应当通过培育和开发市场、完善和创新产品或者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等方式,实行生产性保护。

第十四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代表性项目集中、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较好的乡镇、街区或者特定区域,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可以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应当按照规定,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或者传承场所,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将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场所建设纳入本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鼓励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将保护较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按照规定申报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支持本市大运河沿线区县(市)建设大运河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及合理利用。

第十五条  有条件的区县(市)应当建设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保护基地,用于生产、传习以及展示,并给予场地、资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

市和区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融合发展机制,引导行业合理布局,通过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育传承人队伍和知名品牌、建立工作站和示范基地等途径,保护传统工艺流程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真实性,促进传统工艺美术的开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