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的通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的通知
甬政办发〔2008〕265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宁波市政府继续有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 ( 甬政办发〔2016〕175号规定,继续有效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ZJBC01-2008-0005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宁波市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二月三日



宁波市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完善军人抚恤优待制度,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浙江省军人抚恤优待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军人的抚恤优待,应当遵照下列原则:
(一)国家保障与社会优待相结合;
(二)抚恤优待标准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不得低于国家、省规定的标准;
(三)抚恤补助、社会优待与抚恤优待对象自身劳动收入及其他合法收入相结合,收入总和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第三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现役军人(以下简称现役军人)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依照《条例》、《办法》和本实施办法规定享受优待。
具有本市户籍的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复员军人、退伍军人和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依照《条例》、《办法》和本实施办法的规定享受抚恤优待。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履行军人抚恤优待的责任和义务,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
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对军人抚恤优待事业提供捐助。社会捐助资金、物资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管理、使用。
第五条 军人抚恤优待所需经费除中央财政承担部分外,由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担。军人抚恤优待经费应当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六条 在军人抚恤优待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抚恤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以下统称“三属”)和残疾军人按《条例》规定给予抚恤。
第八条 三属由户籍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凭批准、确认机关证明分别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证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病故证明书》,持证人为一人。
第九条 三属的一次性抚恤金由发证的民政部门按《条例》规定的标准核发。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士、因公牺牲的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在应当享受一次性抚恤金的基础上,由发证的民政部门按《条例》规定的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一次性抚恤金享受对象为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没有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的,为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姐妹和已满18周岁但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无上述对象的,不予发放。同一顺序的对象对分配数额协商一致的,按照协商确定的数额发放;协商不成的,按照人数等额发放。
第十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三属,由其户籍所在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定期抚恤金:
(一)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费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水平的;
(二)子女未满18周岁或者虽满18周岁但因上学、残疾、丧失劳动能力而无生活费来源的;
(三)由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或者虽满18周岁但因上学而无生活费来源的。
烈士子女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无生活费来源的,经本人申请,也可发给定期抚恤金。
享受定期抚恤金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配偶再婚的,在其继续履行赡养或者抚养该军人的父母(抚养人)或者子女期间,当地民政部门应当继续对其发放定期抚恤金。失去赡养或抚养条件,不履行赡养、抚养义务的,当地民政部门应当对其停发定期抚恤金。
未享受定期抚恤金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其工资(退休费)收入低于当地定期抚恤金标准的,可持有效证明材料向当地县级民政部门申请补助,经确认后,其差额部分按年给予补足。
第十一条 随军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遗属移交当地人民政府安置的,自移交次年1月起享受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定期抚恤金,原按军队规定标准领取的定期生活补助费,高于当地规定的定期抚恤金部分,予以保留。
第十二条 烈士遗属享受的定期抚恤金应当高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享受的定期抚恤金应当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定期抚恤金的具体标准,由市、县(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参照当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以城乡人口为权数确定并公布执行。
第十三条 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按照残疾等级享受残疾抚恤金,残疾抚恤金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
无工作单位或者无固定收入的残疾军人,其残疾抚恤金标准,以市六区和各县(市)为单位,由市民政部门和各县(市)民政部门会同当地财政部门根据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下列比例确定。
(一)一级因战、因公、因病残疾军人,分别不低于100%、95%、90%;
(二)二级因战、因公、因病残疾军人,分别不低于90%、85%、80%;
(三)三级因战、因公、因病残疾军人,分别不低于80%、75%、70%;
(四)四级因战、因公、因病残疾军人,分别不低于70%、65%、60%;
(五)五级因战、因公、因病残疾军人,分别不低于60%、55%、50%;
(六)六级因战、因公、因病残疾军人,分别不低于50%、45%、40%;
(七)七级因战、因公残疾军人,分别不低于40%、35%;
(八)八级因战、因公残疾军人,分别不低于35%、30%;
(九)九级因战、因公残疾军人,分别不低于30%、25%;
(十)十级因战、因公残疾军人,分别不低于25%、20%。
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和离退休残疾军人,残疾抚恤金标准按民政部、财政部制定的标准执行。其年收入与年残疾抚恤金之和低于当地同等级无工作单位或无固定收入残疾军人抚恤金标准的,可由本人凭有效证明材料向当地县(市)区民政部门申请补助,经确认后,其差额部分按年予以补足。
第十四条 对依靠定期抚恤金、残疾抚恤金生活仍有困难的三属、残疾军人,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提出补助申请,民政部门应采取适当的方式给予临时补助,以保障其生活。
第十五条 退出现役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由国家实行终身供养,需要集中供养的,按照《条例》规定执行。对分散安置的,由当地民政部门按《条例》规定核发护理费。
第十六条 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需配制或者修理假肢、代步三轮车等基本辅助器械的,经核准后,其配制或修理基本辅助器械的费用由当地民政部门在医疗补助经费中列支;退出现役的因战、因公残疾军人旧伤复发,需要到外地治疗的,由本人向当地民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核准后,其治疗费由当地民政部门在医疗补助经费中列支,其交通费、住宿费、住院治疗期间的伙食费由当地民政部门按当地机关工作人员出差规定给予报销。
第十七条 退出现役的因战、因公残疾军人因旧伤复发死亡的,经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确认,其遗属享受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的抚恤待遇,由当地民政部门按《条例》规定核发一次性抚恤金。符合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条件的,享受定期抚恤待遇。
第十八条 退出现役的一级至四级因战、因公残疾军人病故的,其遗属享受病故军人遗属的抚恤待遇,由当地民政部门核发一次性抚恤金。符合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条件的,享受定期抚恤金待遇。
第十九条 军人因战、因公残疾,部队未评定残疾等级,退出现役后,本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关系人)向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民政部门提出补办评定残疾等级申请,民政部门根据其残情档案记载或者原始医疗证明等相关材料审核同意后,按规定程序和残疾等级评定标准报评。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因残情发生变化,本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关系人)向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民政部门提出调整残疾等级申请,经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残情鉴定,符合调整残疾等级的,按规定程序和残疾等级评定标准报评。

第三章 优待

第二十条 现役军人、残疾军人、三属凭有效证件优先购票乘坐境内运行的火车、轮船、长途公共汽车和民航班机,其中残疾军人享受减收即期市场票价50%的优待。港务、铁路和公路客运站应设置军人售票窗口和军人候车(船)室或设立军人优先标志。
残疾军人(含外地来甬的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免费乘坐市六区内所有公交公司所属公交线路的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现役军人和三属参照残疾军人享受优待。
第二十一条 现役军人、残疾军人、三属持有有效证件,享受下列优待:
(一)免费参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
(二)免费借阅公共图书馆开放的图书资料;
(三)免费浏览国有单位经营的公园、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交通、旅游等机构应当向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复员军人、三属提供优待。
第二十二条 义务兵服现役期间,其家庭由当地人民政府发给优待金或者给予其他优待,优待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优待金标准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按城乡统筹原则(其中市六区为一个统筹单位),以当